京师保卫战:于谦力挽狂澜,拯救了明朝,却没有善终!

情怀历史 2021-04-11 20:22:58

京师保卫战,是指1449年瓦剌首领也先攻打明朝都城北京,明朝在兵部尚书于谦领导下开始的一场都城保卫战。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十六日,明军主力在土木堡遭遇惨败,明英宗也被俘,土木堡之变之变使明王朝遇到严重的危机。危急时刻,时任兵部尚书的于谦加强战备,并驳斥了迁都南京的观点。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十八日,皇太后命郕王朱祁钰监国。朱祁钰九月六日即帝位,遥尊明英宗为太上皇,以明年为景泰元年。

在此基础上,因为明朝已经册立了皇帝,也先挟明英宗要挟明廷之计不逞,遂于十月率大军进攻明朝都城北京。十月十一日瓦剌军抵北京城下,列阵西直门外,把明英宗放置在德胜门外空房内。十三日,于谦、石亨率军与瓦剌军战于德胜门外,瓦剌军大败。随后又转战至西直门进攻明军,也被明军击退。对此,在笔者看来,京师保卫战中,于谦力挽狂澜,可谓拯救了明朝。但是,拯救社稷的于谦,却没有获得善终的结局。

首先,瓦剌是当时蒙古高原三大部之一,另外两部是鞑靼和兀良哈。明成祖朱棣率军在忽兰忽失温大败瓦剌军后,瓦剌开始接受明朝的称号,与明朝保持着臣属关系。但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到了明英宗朱祁镇这位皇帝在位时,瓦剌日益强大,而就明朝来说,则没有朱棣时期的国力了。

于是,到了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瓦剌首领也先率领四路大军南下,前锋直指大同。对此,宦官王振怂恿明英宗朱祁镇率二十万大军七月十六日冒险亲征。结果,明朝大军退至土木堡时,瓦剌军追来,明军溃败,王振及众多将领死于乱军之中,明英宗朱祁镇被俘,这就是改变明朝历史走向的土木堡之变。在土木堡之变后,也先乘明军主力溃散、京师空虚,率军南进,企图攻占明朝都城北京。对此,在笔者看来,如果明朝都城也被攻占,那么,土木堡之变,应该可以说是第二个靖康之变了。不过,对于明朝来说,显然不愿意成为第二个北宋。

土木堡之变的消息传到京师后,自然导致明朝上下震动不已,城内人心惶惶。毕竟,放在任何一个王朝,主力损失殆尽,都城即将被包围的消息,都是难以接受的。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十八日,皇太后命令郕王朱祁钰监国,召集朝臣商议守城大计。以徐有贞为首的一些大臣主张迁都南京;而主张抵抗的兵部侍郎于谦则以宋朝南迁的故事为由反对迁都,并对皇太后晓以迁都的利害,征得皇太后的支持。吏部尚书王直、内阁学士陈循等人都赞同于谦,于是,明朝上下决定固守北京。

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二十三日,于谦诛杀宦官王振的党羽,以此避免土木堡之变的覆辙重演。于谦拥立朱祁钰即位,是为明代宗,这样即使也先的阴谋不能得逞。对此,在笔者看来,虽然于谦支持朱祁钰登基称帝,是为了明朝大局着想。但是,在明英宗朱祁镇心目中,自然耿耿于怀,甚至将于谦视为朱祁钰的支持者。而这,无疑是夺门之变中,朱祁镇要除掉于谦的重要原因。

按照明朝的规矩,兵部尚书是不能直接指挥大军的,这也是吸取了历史上武将执掌兵权,乃至于功高震主的教训。但是,对于京师保卫战来说,于谦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为此,明代宗专门下令,命令明朝都城各营将领皆接受其节制。在此之前,于谦担负起了全权指挥京师保卫战的重任,其地位仅次于皇帝。于谦认为,土木堡之战的失利,犯了许多兵家之大忌,其中后勤保障没搞好是重要原因。所以,在京师保卫战中,于谦首先就是做好明朝将士的后勤保障工作。

正统十四年(1449年)十月初一,在于谦进行初步准备之后,瓦剌军挟持被俘的明英宗朱祁镇大举南下。一路经宣府进攻居庸关,从京师正面吸引明军。也先亲率主力3万人经大同进攻紫荆关,迂回京师。

正统十四年(1449年)十月十三日,在初次交锋受到挫折后,瓦剌军乘风雨大作,集中全力进攻德胜门。于谦命大将石亨在城外民房内埋伏好军队,然后派遣少数骑兵佯装战败以引诱敌人。也先果然中计,从而遭到了明朝大军的埋伏。对此,在笔者看来,虽然于谦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文官。但是,于谦对于排兵布阵等策略,却都耳熟能详,这促使他能够在京师保卫战中出奇制胜。

保卫战期间,身为京师三大营之一的神机营起到重要作用。公元1449年十月,北京德胜门外民居中隐藏着上千名神机营士兵,他们利用武器上的优势,让瓦剌军顿时被打蒙,一轮又轮的火器打击让瓦剌骑兵损失惨重,丢下几千具尸体悻悻而去。对此,在笔者看来,在土木堡之变中,神机营因为地形上的限制,无法发挥自己的全部实力。但是,在京师保卫战中,凭借着坚固的城池,神机营的作用被放大化。而这,其实也是明朝整体实力领先的重要体现。从这一角度来看,瓦剌想要一举消灭明朝,自然是痴心妄想了。

最后,在攻城不下的背景下,也先获悉明朝各路援军即将到达。唯恐后路被切断,便于正统十四年(1449年)十月十五日夜率领人马,挟持英宗朱祁镇由良乡(今北京市房山东北)向紫荆关撤退。于谦发现也先军队正在撤退,即命令石亨等集中火炮轰击也先军营,炸死瓦剌军一万余人。

至此,明军取得了保卫北京的胜利。也先率军退至塞外,数次南下,都因明军防范严密而未得逞。对此,在笔者看来,在京师保卫战之后,明英宗朱祁镇已经失去了利用价值。因此,朱祁镇回到明朝,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了。也先无隙可乘,被迫释放明英宗。和议后,于谦仍积极备战,挑选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宁。

天顺元年(1457年),在夺门之变后,明英宗复辟,大将石亨等诬陷于谦谋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对此,在笔者看来,在明英宗和明代宗之间,于谦并没有明显偏向于某一位。换而言之,于谦忠于大明王朝,而不是朱祁钰或者朱祁镇。所以,于谦被杀,自然是明朝的一大冤案了。

到了明宪宗这位皇帝在位时,于谦被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谥“肃愍”。明神宗时,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传世。《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他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0 评论: 0 阅读: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