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方面分析治愈式旅途片的特征,这些电影细节有何寓意?

灿烂世界一角 2022-03-14 18:04:21

治愈式旅途片的情节通常以旅行为主线,讲述主人公在旅途中遇到的人、发生的事,在处理旅途中的人际关系及事情的过程中,主人公会获得心灵上的升华,并在到达目的地时,解决一直困扰自己的难题。

以下将从叙事主题、叙事结构、冲突设置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探寻这些电影细节有何寓意?

小说故事都是有主题脉络的,电影亦是。

治愈式旅途片起源于对家庭观念的传统回归、生长在现代化发展的土壤之中,并抱着对现代人精神治愈的目标成长起来。中国治愈式旅途片的主题不同于离经叛道的公路片,多表现了回归与治愈。

这个回归主要有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种是找寻自我,第二种是家庭的回归。

首先是找寻自我。有很多的文学作品都表达了“寻找”这一中心思想,特别是一些叙述流浪、远行的故事中,在治愈式旅途片当中亦如此。

在此类文学作品以及治愈式旅途片当中,“寻找”通常被赋予了三种含义:

第一种是寻找具体的物象,比如探索小说中主人公寻找的是宝藏、地图之类的具体物件,例如《人再囧途之泰囧》中的徐朗踏上旅程的动因就是要获得“油霸”的授权书,这都是对于具体物像的寻找。第二种是追寻,追寻一种精神上的东西,比如理想信念上的追寻。追寻的本质是基于现实的苦难,而向往更自由、更幸福的地方,是超于现实的一种追求以达到理想彼岸。《后会无期》中,小岛青年踏上旅途的那一刻就是要去追寻自我,去过与父辈和其他同龄人不一样的人生。第三种寻找就是寻找自我,其寻找的目的是找到灵魂深处那个曾经的自己或真实的自己。这在大多数治愈式旅途片中都可以看到,例如《人在囧途》中的李成功通过旅程心理获得了一定转变,结束了婚外情、回归了家庭,最终获取了自己作为妻子的丈夫、女儿的爸爸的身份认同。

其次是“家”的回归。在中国的文化中,家是避风港、是承载温暖和幸福的港湾、是关乎精神上的所指。在中国的电影中,表达家的主题和思想的电影不计其数。

在治愈式旅途片中我们可以发现家庭所占的重要地位,比如《囧》系列喜剧电影中所表现的主题是回家和回归家庭。在治愈式旅途片当中,我们不难看出精神家园充满了隐喻色彩,“回家”代表了回归自然文明、传统秩序以及家庭伦理道德观念。

在中国文化观念中,家的概念代表着秩序和谐。但是,随着社会不断变化,关于家庭的观念和概念开始受到冲击。家庭是受到冲击最为严重的地方,在我国治愈式旅途电影中,很多主人公都是因为家庭或是情感原因而踏上旅途。

特别是徐峥所扮演的各种角色,例如李成功、徐朗、徐来等等都是因为家庭出了问题才走出家门。他们认为正是这个所谓的家庭束缚了自己,自己一切的苦难和痛苦都来自于这个家庭。

但是当他们走出家庭之后,他们不仅没有那种离开家庭的解脱感,反而感到一种无家可归的悲伤。他们发现自己身体上虽然离开了、离家庭越来越远,但是心理却离家庭却越来越近了。

最终,当旅途结束的时候,他们多会选择回归家庭、恢复传统,让自己的身体和心灵都获得安宁。

其次是治愈,其实回归家庭本身就是心灵治愈的过程,在中国的治愈式旅途片当中,主人公开始都会有一些病症,比如说牙疼、脖子歪、性障碍等等,但极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些病症都在旅伴的误打误撞下被治愈了。

重要的是,他们心理上的障碍也治好了,原本想摆脱原有生活的念头也消除了。

比较明显的就是2020年徐峥导演的《囧妈》,主人公徐伊万因为想要挽回妻子张璐而准备去美国打官司,结果护照被母亲带到了开往莫斯科的火车上,徐伊万误打误撞与母亲一同踏上了一段特殊的旅程。期间他与母亲由于观念不合多次争吵,但在遇见困难时他和妈妈不得不共同度过难关。

影片的最后,徐伊万虽然还是没有成功挽回妻子,但是获得了内心的释然。

中国治愈式旅途片的“回归式”结局与中国观众的观影习惯也密不可分,一方面,悲情的结局不符合中国传统的观影习惯,另一方面,中国主流观念也还是认为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的。比如《落叶归根》中,老赵最终还是运回了工友的尸体。

因此,中国治愈式旅途片的主题可以说是与中华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果。

叙事也是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窗口。就如罗兰·巴特所说:“这个世界并不存在没有叙事的民族。”从根本上讲,在故事开始、发展、结束中穿插各种矛盾、冲突,构成了好莱坞经典叙事风格,而治愈式旅途片完全继承了这一叙事方式。

在治愈式旅途中一个小的干扰事件伴随着各种核心冲突串起了整个故事。但随着治愈式旅途片在中国的发展,叙事的模式也不断发生着改变,创作者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多的变化和设计以达到传达自己创作意图的目的。

中国治愈式旅途片的叙事结构总体上呈线性,中间插入了一些碎片式的叙事。

中国治愈式旅途片更多呈一种单线发展模式,在故事的开端,矛盾开始出现,主人公走上旅途。在旅途中矛盾不断激化、达到高潮,并最终解决。

第一幕通常用来构建主人公出场就伴随着危机的失败形象;第二幕通常是正片的高潮部分,在这一幕,各类矛盾在不断升级的过程种达到了顶峰。第三幕往往是快要结束的部分,旅途的结束也代表着电影的结束。主人公最终解决了矛盾、心灵得到了升华。

这其中最典型的电影就是《泰囧》,面临着中年危机的徐朗家庭事业双不幸的局面,为了解决这一切他踏上了去往泰国的旅途。

在旅途中,王宝与高博为他的旅途增添了各种“色彩”,频发的囧事使徐朗烦心不断。从最开始的愤怒不止,到慢慢地开始享受旅途,徐朗的心灵得到了净化,他明晓了自己真正的想法,最终回归了家庭。

在中国治愈式旅途片当中,主人公在旅途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因此除了主人公这条主线以外,影片还会采用碎片化的插曲结构。

一般情况下,每一位偶遇的过客都会带来一段插曲,通过简短篇幅的描绘,塑造出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

例如《心花路放》中耿浩和郝义的猎艳之旅中我们看到了各具特色的女孩:

发廊女孩周丽娟虽然是个杀马特,但内心单纯想法简单,认为敢为自己打耳洞的男生就是真爱;阿凡达女孩东东是个对爱情执着、热情大胆的女生,即使郝义三番五次想办法摆脱她,她还是坚持不懈的跟着郝义,最终修成正果;女白领思晴是个独立的当代都市女性,与耿浩不打不相识,当耿浩心动准备告白时却发现她是个怪人。

这些丰富多彩的插曲都通过碎片式的叙事呈现给观众。

旅途的流动性给治愈式旅途片的叙事带来了更多的可能。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导演在创作中进行了新的尝试与探索,例如《心花路放》,抛弃了原先成熟的单线叙事方式,而引入了新型的双线叙事方式。

将两个主人公不同时空的故事同时推进,给观众造成一种错觉,直到结尾才揭示两个人的关系,本以为是遇见之旅,实则是告别之旅。

《无人区》更是采用了多线叙事方式,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背景,在同一条公路相遇,情节紧张刺激,多元叙事风格使得故事中各类矛盾冲突频出,加强了影片的戏剧冲突,也增加了其观赏性。

这些都是治愈式旅途片在叙事策略上进行探索的优秀范例。

治愈式旅途片的核心冲突来自于人物关系,其结局通常是大团圆,彰显主流价值观。

《泰囧》票房达到了12.67亿元,而《人在囧途》票房仅有3763.5万人民币,除了第二部因吸取前边的经验而有更成熟的制作经验以外,其获得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其道德前提的设置更为成熟。

人在囧途》中徐峥饰演的老板李成功虽然和他的名字一样是个成功的商人,但是为人刻薄、背叛婚姻。这种在现代网络语境中典型的“渣男”,仅仅因为自己想通了,小三便主动退出,就获得老婆的原谅。

这样的结局虽然是圆满的,但是其实很多人在情感上是不能接受的。并且这种人物关系的转折放在了最后阶段匆匆交代显得有点生硬。其原因就是之前的冲突设置当中,触犯了重大的道德问题,从出轨到回家的转变并非电影的描写重点,因此很难令人接受和信服。

而在《泰囧》中,主人公徐朗事业低靡,十分关注事业的成功,为拯救事业拼命一博,忽略妻女,不重视家庭,属于为了事业而忽视了家庭。到了结尾,徐朗终于明白了亲情的价值并领悟了人生的真谛,最终重新收获了幸福的家庭。

如此设置使人物形象真实可信,既不高高在上脱离实际,也不过分“腌臜”让人摒弃,彷佛就是观众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很容易让观众融入到电影中去,获得票房的成功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与此相映衬,影片《等风来》却恰成反例。

影片中,男主人公是一个富二代,而女主人公是一个小编辑,各自由于不可抗的原因和几个大妈一起加入了一个去尼泊尔的旅行团。

女主人公在旅途过程中被富二代治愈。这个设定本身就不太容易被普通观众所接受。并且在影片故事的前半段,富二代犯了一个不可原谅的错误——亵渎当地信仰的神,在任何一个国家,这样的行为都是绝对不允许的,导演或许是希望通过为男主人公塑造出高大上的形象、让女主认识他的与众不同,让观众能够崇拜他的勇敢。

但是这样的行为,属于不可原谅的错误,其严重程度足以掩盖这部电影的其他亮点。

对于这样的主人公,观众难以建立起心理认同,又怎么会认可他对女主人公的“救赎”呢?

在《港囧》中也有类似的桥段。徐来和小舅子蔡拉拉在香港被追逐时经过别人的灵堂,将正在办葬礼的家庭搞得一团乱甚至砸坏了别人的骨灰,导致骨灰被风扇吹散。这种亵渎生命来造成喜剧效果的桥段很难让人发笑。

0 评论: 0 阅读: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