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柏芝,为什么“病”了?

张德芬空间 2022-07-08 09:10:17

商场里,一个女人正带着一群幼儿园小朋友路过一家奢侈品店。

下一秒,她的注意力就被醒目的打折信息死死锁住。她发疯似地冲进店里,一口气买满了整整两只手。

等她终于从狂喜中冷静下来,却发现孩子们正在满商场乱窜,将东西扔得到处都是。

下一秒,果不其然,她被就地解雇了。

女人名叫方芳芳,是一个购物狂。

她买东西的冲动一上来,就会情不自禁地买上七八件奢侈品。

因此,她债台高筑,七八张信用卡全刷爆,家里却堆满了各式各样,压根没拆封过的“战利品”。

为了挣钱还卡,她找了家服装店做兼职,结果又变成了大扫货。

坐在堆积如山的包裹里,她一筹莫展地看着一大摞账单,几乎崩溃。而她缓解崩溃的方式只有一个,就是疯狂购物。

结果,买东西越多,账单越多,账单越多,越想买东西,一步步陷入恶性循环中。

夸张吗?是有点,毕竟是部喜剧片,由张柏芝主演的《最爱女人购物狂》。

可导致方芳芳人生失控的,到底是什么?

停不下来的购物欲

方芳芳之所以会变成购物狂,与她的出身有关。

还是婴儿的时候,她被亲妈扔在了一个奢侈品大卖场里,后来,被送到了福利院,由修女抚养长大。

长大后,方芳芳成为一名护士。以她微薄的收入,根本买不起奢侈品,甚至也没有什么机会用。

然而,她就是忍不住买买买,完全无法控制自己。

为此,她很苦恼,不得不去看精神科医生。

剧中还有一个和她同病相怜的女人,叫叮叮当。她也是个超级购物狂。

不过,她们的购物偏好截然相反。方芳芳为奢侈品着魔,而叮叮当为低廉打折品发狂。

甚至想不开要自杀的时候,一听有超级打折券,就立马跑去购物。

对她而言,人生最大的乐趣莫过于去十元店扫货。

叮当为什么会这样?

随着剧情深入,真相浮出水面——她被前男友甩了。

其实,许多人在受了重大刺激后,都会出现一些偏差行为,这是心理的自我防御机制在起作用。

这种不良刺激,可以是原生家庭带来的,比如说芳芳;也可以是后天带来的,比如叮叮当

如果危机解除后,心理上未能意识到外部环境已然改变,就会形成强迫性重复行为。

这种强迫性重复行为,也叫补偿行为。

往往是因为曾经受过创伤,出于自我修复的本能,不由自主地重回当时的情境中,试图改变过去的历史。

购物成瘾就是一种典型的受到刺激后,形成的强迫性重复行为。

成瘾只是表象,根本原因在于内心匮乏感太强。仿佛有一个怎么也填不满的空洞,蛊惑着人疯狂拥有。

方芳芳内心最大的空洞,是曾被抛弃的经历。

她买奢侈品,不过是因为那与她最初的体验有关,不在拥有,而在于借此重新找到自己的归属感;

叮当则是因受情伤而产生了低自我价值感,潜意识里认为自己只配得上便宜的东西。

每个人面对不良刺激的防御机制都是不同的,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扭曲现实,以各种症状呈现。

若人没有觉察,很多时候我们很难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模式,将如何被这些不良刺激固化,进而形成强迫性重复行为。

这个时候,我们只能像“傀儡”一样被操控,毫无招架之力。

当你没那么了解自己

除了冲动消费外,人们还存在许多其他类型的强迫性重复行为。

如剧中人所言,现在人生活压力太大了,太焦虑,人人都有一点病。然而,因为过于普遍,很多时候我们对它们视而不见。

比如说,总是不由自主爱上错误的人、不断地卷入三角恋、在特定情况下,会变得很冲动、

一有压力就暴饮暴食、手机上瘾、习惯性撒谎等等。

有些强迫性重复行为好识别,比如手机成瘾,一有压力就想大吃大喝等;而有些则比较隐密,尤其是在亲密关系中。

《梦华录》中,宋引章两次爱上渣男,一开始很幸福,后来总被虐得很惨。

弹幕都说,她怎么就不长记性呢?

将心比心,对待感情,很多人都如她一般,吃一堑,长不了一智。因为我们潜意识里对另一半的期待是从小逐步建立起来的。

会对什么人有感觉、会如何处理感情,都是早已注定。

一个人的行为模式决定了她在人生分叉口会如何抉择,会过上何种人生。

宋引章之所以会一再掉入同样的坑里,是因为被赵盼儿保护得太好,以至于习惯了依赖。

她每一次仓促结婚,都是因为看到赵盼儿要嫁人了,下意识里赌气似地把自己托付给男人,

本质上,她找的不是丈夫,而是赵盼儿的替代品。

所以,只要那个人向她承诺“我会照顾好你,会给你幸福”,她就会立马沦陷。

但这不是爱,是受到不良刺激后的强迫性重复行为。

推动这种重复行为的是“我不配拥有稳定的爱”的潜意识。

而不同的潜意识,就像电脑指令一样,支配着我们不同的行为模式。

一个自我价值感低的人,会不断在垃圾堆里面找伴侣;一个从小缺少父爱的人,可能会被大叔吸引。

觉得自己不够好的人或无法确定自己价值的人,很容易受到负面评价的影响,不是炸毛,就是急着否认辩解。

若强迫性重复行为是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是行为,真正决定冰山走向的是水下的潜意识。

一个人对自己潜意识了解得越多,就越不容易被牵着鼻子走。

好在宋引章摔了两次跟头后,终于醒悟过来,明白女人终究要靠自己,完成了从可怜人到大女主的完美逆袭。

转变的过程并不总是一帆风顺,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多次撞南墙后,才“舍得”回头。

所以,觉醒可能不会很快,且会反反复复,而最大的拦路虎是自己,不是别人。

但当我们保持觉察,事情就有转机。

打破循环,活在当下

前面讲到的都是强迫性重复行为的bug,但它本身其实并无好坏之分。

它就如电脑自动运行的后台一样,它的形成是造物者的馈赠,为的是减轻大脑运载负荷,提高生命质量。

唯一的问题是,它是没有时间概念和情境概念,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若是不加觉察就会一直活在过去。

然而,往昔不可追。我们只有打破它,才能更好地活下当下。

那么,该如何打破强迫性重复行为呢?

1、识别触发情境

回顾那些让自己后悔的事或感觉“鬼使神差”的时刻。

拿出一张纸写一写:

我做了什么?

为什么那样做?

更好的选择是什么?

为什么没有那么做?

这些事情有哪些共同点呢?

2、搭建更合理的结构性思维,以抵消不合理行为

不合理强迫性重复行为的本质是为了自我保护,所以改变的目的不在于消除,而是升级。

比如说,耳根子很软。

耳根子软的人,往往是因为小时候只要听话,就有人爱。长大后,只要别人多说几句或凶一点,就立马妥协。

这时候就要多问一问自己“妥协的结果,真的是我想要的吗?我真的得到我想要的了吗?”

当你这样问自己,就是以目标为导向,而不是以感觉为导向,你会更容易保持理智。

3、设置警报,阻断条件反射

每一个强迫性重复行为都有一个触动按钮。

最常见的就是在人际关系中,某人一做出某种行为或说出某句话,你就控制不住自己。

要中断这种行为,在做好前两步的基础上,要带着觉察在即将爆发的瞬间,给自己一个新的选择。

比如说走开或者找个人聊一聊。

毫不夸张地说,强迫性重复行为的诱惑,有时候堪比美杜莎的歌声。

如果不想被蛊惑,用上面的方法试着给自己绑上绳子,努力打破这个循环。

生活很复杂,时时保持觉察,不做创伤性潜意识的提线木偶。

一如,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所言“不要让感性细节掌控理性大局。”

但愿,人人都能活得人间清醒。

策划 | 阿君

编辑 | Kiwi

0 评论: 0 阅读: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