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东吴山越到底是什么人,江东又是如何解决山越问题的?

田君良 2019-10-02 23:25:14

山越,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吴国对江东地区广泛分布的“山民贼寇”的统称。山越问题自古有之,不只是在汉末三国。今天,我们仅就汉末三国时期的山越,从山越是什么,山越给江东带来了哪些问题,以及江东如何对付山越这三方面,分别予以考察。

山越是什么

山越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熟悉,是因为我们若隐若现地在各种历史读物中看见或听见这个词。例如,戏曲里有关于讨伐山越的节目,演义里有诸葛恪大破山越这样的故事。同时,我们对山越这个词又很陌生,我们不能分辨,山越到底是一个群体,或是别的什么。由于没有清晰彻底地了解山越,久而久之,这个词在我们心中留下了许多不靠谱的印象,有些甚至是错误的,这些印象与历史上真正的山越,往往相去甚远。

用一句话定义山越:山越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时人对江东地区生活在群山峻岭中的群体的统称。这一群体的组成部分,主要是热爱和平、辛勤劳作的百姓。这种语境下,山越一词是一个十足中性的称呼。如同我们称曹操的魏国为曹魏,刘备的蜀国为季汉一样,并无明显的价值取向。为方便讨论,下文统一用山越指代这一群体。

山越生活劳作的地方,如同其名。“山”者,是说他们主要生活在山区,“越”者,则是当时对江东地区的另一种称呼,例如“吴越”。以东汉末年行政区划为例,山越生活的地区,是一片以丹阳郡为核心,逐渐向南辐射到吴郡、会稽郡等,囊括了江东六郡的广大区域。以今日行政区划为例,山越百姓生活在今日的江苏、浙江、福建和江西地区。

山越生活的地区,群山环绕,地形非常复杂。以当年山越生活的核心地区——丹阳郡——即今日江苏南部为例。这里山脉纵横,水系交错,山地和丘陵占地面积达到近百分之八十左右。再以当年的吴郡和会稽郡——即今日的浙江地区为例,这一地区的山区和丘陵分布更加广泛,形式更加多变,浙江北部和中部,几乎全部为东西向的丘陵所覆盖,浙江东部,更是主要以山区为主。

东汉中后期,天下未乱,战乱未发之时,山越虽然深居艰险,尚能安心劳作。《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记载:“……丹阳地势险阻,与吴郡、会稽、新都、鄱阳四郡邻接,周旋数千里,山谷万重,其幽邃民人,未尝入城邑。”“幽邃民人”,是说当时的山越居住在深幽的山谷之中,这是对当时山越活动状况的最好描述。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原本虽然生活艰苦的百姓,此时更是没了活路。《汉乐府》载:“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从军归来,家中亲人已所剩无几。《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是岁谷一斛五十余万钱,人相食。”经济崩溃,民无所食,为了最起码的生存,人们没有办法,只有劫略。

山越给江东带来的问题

明白了何为山越,再来考察山越给江东带来的问题。但要说明这一点,我们首先要看看山越的性质如何。总体来说,山越与东汉末年横扫全国各地的黄巾起义军,有类似,有不同。一方面,山越类似黄巾军。就群体组成而言,山越是由普通百姓组成的群体,这一群体中,或有一些领导,或有一些渠帅,但这些领头人物,也都是由百姓中来,到百姓中去的。这一方面,黄巾军也是一样。《三国志·魏书·张燕传》载:“黄巾起,燕合聚少年为群盗,在山泽间转攻,还真定,众万余人。”张燕是黄巾军后期的一位领袖,但他起兵之初,是从“群盗之首”开始的,而当时的群盗,是从社会底层中产生的。山越和黄巾军,与当时天下的诸侯就有不同。诸如曹操、袁绍、袁术等人领衔的群体,是由当时社会中的精英领导,他们有一支庞大的文臣武将支撑团体作为其左膀右臂。

山越与黄巾军的类似,还在于他们的斗争方式。黄巾起义的目标,是推翻腐朽的东汉王朝统治,是平民百姓为自己争取生存和利益的斗争。山越在当时由于地处偏远,其斗争目标自然与黄巾军不同,但其根本性质,依然是平民百姓为争取生存而进行的斗争。

群体和斗争目标的相似,决定了山越有着与黄巾军类似的斗争方式和策略。黄巾军斗争的特点是规模洪大,席卷面积广,但缺乏组织性和纪律性,也缺乏战斗力。《三国志》载:“其后人众寝广,常山、赵郡、中山、上党、河内诸山谷皆相通,其小帅孙轻、王当等,各以部众从燕,众至百万,号曰黑山。”黄巾起义军中的黑山军一支,“众达百万”,可见其队伍规模之大,这支起义军分布遍及并州和冀州地区,可见其席卷面积之广。然而,黄巾军作为一支农民起义军,其战斗力势必无法与正规军抗衡。如《魏书》载:“青州黄巾众百万入兖州,……太祖追黄巾至济北。乞降。冬、受降卒三十余万。”曹操以不到一万之众,能击败几十万黄巾军,其战斗力之孱弱,可见一斑。

山越也是如此。如《三国志》载:“丹阳山险,民多果劲,屡自求乞为官出之,三年可得甲士四万……俗好武习战,高尚气力。”诸葛恪认为,三年能从山越百姓之中募兵四万。对比《世语》对袁绍募兵之记载:“贵州户籍,可得三十万众。”贵州指冀州,冀州当时有口约五百万,五百万口可募兵约三十万,即十五比一的比例,则山越至少有口约六七十万,这还只是江东北部的山越。可见山越如黄巾一样,也是一个数量巨大的群体。

山越在战斗力方面,当然也不如正规军,但依然不容小觑。“民多果劲,高尚气力”这种比喻,也曾用来比喻当时“天下公认之劲勇”的关西地区人物。像董卓、吕布、张辽这些以武勇见长的历史人物,都曾有过类似的评价。山越地区也诞生过不少江东名将。例如,“蒋钦字公奕,九江寿春人也。……从征合肥,魏将张辽袭权于津北,钦力战有功,迁荡寇将军。”又如,“周泰字幼平,九江下蔡人也。”再如公认的猛将董袭,“会稽余姚人,武力过人。”

正是由于山越有着这样的组成群体、斗争目标、斗争方式和斗争策略,吴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饱受其害。孙氏的江东地区由孙策开创,孙策在世时就与山越有过许多瓜葛。例如,孙策攻取江东六郡时,严白虎是作为一位山越王的角色出现的。“吴人严白虎等众各万余人,处处屯聚。策曰:‘虎等群盗,非有大志,此成擒耳’。”孙策讨平严白虎后,严白虎也没有一刻让孙策安宁,例如,“陈瑀阴图袭策,遣都尉万演等密渡江,使持印传三十余纽与贼于丹阳、宣城、泾……诸险县大帅祖郎、焦已及吴郡乌程严白虎等,使为内应,伺策军发,欲攻取诸郡。”

孙权提领江东后,山越更是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内对吴国骚扰不断。“策薨,以事授权。……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鲁肃、诸葛瑾等始为宾客。分部诸将,镇抚山越,讨不从命。”孙权刚执掌江东,就命将领讨伐山越,但收效甚微。又如建安八年,“权西伐黄祖,破其舟军,惟城未克,而山寇复劫。”再如,“时扬、越蛮夷多未平集,内难未弭。”

纵观孙策和孙权提领江东几十年,山越主要给江东带来了以下两个问题。首先,山越不断袭扰吴国后方,吴国却对讨平山越无能为力。通过前文所述,我们已经知道,山越对吴国的骚扰与游击战的形式非常相似。山越在暗处,吴国军队在明处。山越通过四处机动,八方骚扰,让吴国军队始终无法找到得心应手的方式对其进行铲除。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孙权适时地对山越采取“镇抚”的态度,一手献礼,一手握刀,希冀通过恩威并施的方式推拉山越,而这也无非是因为吴国没有能力通过绝对武力讨平山越。

吴国和山越这样常年的拉锯,导致了第二个问题:吴国无法集中力量,大举北伐。“初,权外托事魏,而诚心不款。”以及赤壁之战,可见江东对曹魏的态度和行为,虽看起来不够坚定,但实际非常彻底的。这种现状至少维持到孙权去世。正是江东的不屈不挠,使他们屹立百年不倒,并最终也没有倒在曹魏的剑下,而是倒在了晋朝的剑下。

然而,江东虽能自守,北伐却力不能及,其中缘由,山越的骚扰至少占了一半。何者,因为只要江东大举北伐,后方就始终面临着倒戈的处境。而倒戈的结果,很可能就是直接亡国。“其(山越)战则蜂至,败则鸟窜,自前世以来,不能羁也。”江东多少次大规模北伐,就是因为山越问题搁浅。例如,“四年六月,以太常顾雍为丞相。冬十二月,鄱阳贼彭绮自称将军,攻没诸县,众数万人。”又如,“五年秋七月,权闻魏文帝崩,征江夏,围石阳,不克而还。……以全琮为太守,平讨山越。”再如,“黄龙三年春,遣太常潘濬率众五万讨武陵蛮夷。”后方无休止的骚扰,使吴国始终不能和蜀国并力北伐。从这一角度看,我们不能将孙刘联盟效率低下的责任,全部推在孙权身上。

诸葛亮北伐前,后方也有蛮夷问题。诸葛亮为全力北伐,专门抽出数年时间以便彻底解决南蛮问题。“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诚然,诸葛亮在世时也没有彻底解决南蛮问题,但蜀国之南蛮,不似吴国之山越,无论数量和战斗力上,南蛮都远不及后者。所以,吴国无法彻底平息山越也就可以理解了。不过这一切困难,都被吴国中期一位天才青年,化解了。

江东如何对付山越

诸葛恪横空出世前,江东对山越的政策始终秉持“镇抚结合”。一方面,当山越叛乱时,江东会派军镇压。另一方面,江东也会适时地给予山越各种优待政策以收其心。然而这一政策,如隔靴搔痒,始终不能伤及山越根本。吴国中期,横空出世了一位天才少年,这位少年,正是诸葛瑾的儿子,诸葛亮的侄子,诸葛恪。《江表传》曾载,孙权在诸葛恪还是少年时,就大大夸奖他道:“蓝田生玉,真不虚也。”孙权将诸葛瑾比之蓝田,即贤能的父亲,认为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是一块璞玉。

诸葛瑾青少年时代的著名故事太多,此处不再列举,但他第一件堪称天纵奇才的事迹,就是彻底解决了丹阳郡的山越问题。诸葛恪三十二岁时,主动觐见孙权,认为自己有十足的把握扫平山越。“恪盛陈其必捷。权拜恪抚越将军,领丹阳太守。”诸葛恪讨平山越的方法,与之前大不相同。诸葛恪非常敏锐地发现,之前之所以无法解决山越问题,是因为吴国军队始终是在山越擅长的地形上——即山地——与敌人交战,而山地战,正是吴国所不擅长的,也是吴国耗不起的。抓住了这一核心要素,诸葛恪的用兵策略十分明确:将山越从山中全部赶出,在平原上解决这个问题。

诸葛恪英明地看出了这一问题,他对症下药之方,也是合适的。他认为,山越之所以能常年扎根山谷,也无非是因为他们能在山谷中生存下去,所以要想让山越重出山谷,只要使他们无法在山谷中继续生存即可。为达到这一目的,诸葛恪将山谷与平原的主要道路全部封锁,并命军队不得与山越交战,只需围困山越,待到山越食物断绝,自然会有出逃者,此时,优待出逃者,同时进一步加紧对山谷中人的围困。果然,诸葛恪的奇策收效显著,仅一年左右,丹阳郡的山越问题就被彻底解决了。

诸葛恪分内诸将,罗兵幽阻,但缮藩篱,不与交锋,候其谷稼将熟,辄纵兵刈,使无遗种。旧谷既尽,新田不收,平民屯居,略无所入,于是山民饥穷,渐出降首。

山越问题,在东汉三国时期,历经江东三世,前后数十年,直到天纵英才的诸葛恪出世,才被彻底解决。至此,我们已彻底缕清了何为山越,山越如何影响江东,以及江东如何对付山越的问题。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江东在短时间内讨平了山越,但山越问题在中国古代从未被彻底解决。山越问题像幽灵一般,在江东的山谷中回荡,一俟有新的土壤,就立即卷土重来。

参考资料:

[1]《三国志》

[2]《后汉书》

[3]《中国历史地图集》

0 评论: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