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员内卷,我更要吹爆这国产9.8

独立鱼电影 2021-05-14 23:57:52

一周前,话题之作《小舍得》收官。

剧中的故事是结束了,但现实依旧令人焦虑——

「内卷」愈演愈烈,全民「鸡娃」时代到来。

父母费尽心思,用打鸡血的方式教育孩子。

教育演变成了「军备竞赛」。

可付出了更多努力,却未必会换来更好的回报。

最终结果,如同不断抽打却仍在原地转圈的陀螺。

用剧中的话说就是:「人人都站着看戏,没人敢坐下来啊。」

而鱼叔今天要安利的,恰好是一部完完全全「反内卷」的纪录片。

让它来告诉所有人,别卷了,都坐下吧——

小小少年

这部纪录片在豆瓣拿下9.2分,B站也有9.8分。

是今年口碑最好的国产纪录片之一。

它拍摄了一群天赋异禀的孩子。

其中一位拥有舞蹈天赋的女孩,不仅被《人民日报》报导,还登上了热搜。

看似在讲述天才儿童的故事,其实本质还是关于「教育」。

本片导演孙超,关注教育话题很多年。

他的代表作,便是2015年曾轰动一时的纪录片《高考》。

小小少年》可以和《小舍得》对照着来看——

如果说,《小舍得》一味迎合着当下的「教育焦虑」。

那么,《小小少年》简直就是一股清流。

它想要表达的是:教育,不该只有一种面貌。

除了一门心思往前冲,也可以试着脱离赛道。

另辟蹊径,或许能看见更美的风景。

小小少年》共六集。

每集拍摄一位有着特殊天赋的孩子。

开拍前,该片只有一个宗旨:不干预。

导演说:「孩子做什么我们就拍什么。」

其中鱼叔印象深刻的,有邬刚云和殷然这两位孩子的故事。

云南省,砚山县那夺村。

凌晨4点,天还没亮,8岁的邬刚云就跟着母亲来到猪肉店帮忙。

帮着母亲撑起袋子,装内脏。

等忙完手上的活,天也亮了,小店开门营业。

于是,整部纪录片最震撼最魔幻的一幕出现了——

一边是母亲磨刀霍霍,肉沫飞溅;

一边是云儿优雅起舞,翩若惊鸿。

猪肉店与芭蕾舞

两个反差鲜明的意象聚合在一起,极富视觉冲击力。

这一幕被密密麻麻的弹幕称作「世界名画」。

母亲当然很早就发现了云儿的舞蹈天赋。

没有人教,只要看几遍网上的视频,就能记住舞蹈动作。

她想把云儿送到县里的舞蹈培训中心学习跳舞。

却得到了统一的答复:

「云儿的水平太高,在这里屈才了。」

几经周折,云儿最终遇上了北京舞蹈学院的芭蕾舞老师关於。

关老师看过云儿的舞蹈视频,忍不住盛赞:

「我在北京舞蹈学院教了这么多年书,都是精中选精,优中选优,我都没见过这么有天赋的孩子。」

2016年,关老师和同为芭蕾舞老师的妻子张萍,第一次拜访云儿家。

他们目睹了云儿小小的身躯里蕴藏的无穷能量——

为了盖一间属于自己的舞蹈室,她可以将长长的木材扛回去。

那是一种足以扛起人生的力量。

夫妻二人非常重视云儿,甚至认为这是「千里马在反过来培养伯乐」。

一年后,他们做了一个重大决定——

发起「彩云计划」,帮助那夺村的女孩实现她们的「舞蹈梦」。

同时,他们为云儿争取到了登上央视舞台的机会。

并且为了这一次的演出,远赴云南,陪在云儿身边亲自指导她。

在专业训练下,云儿首次吃到了苦头。

扳腿,开肩,开腰,一次次疼到流泪。

可她又不想错过这千载难逢的机会,还是咬牙坚持下来。

休息的时候,云儿看了她将要表演的那段芭蕾舞

表情立刻由愁转喜,露出了向往的笑容。

然后自己又主动加练了一组动作。

可见她真的很想完成这支舞蹈。

出发去北京的前一天,父母设宴请全村人吃饭。

现在全村人都知道,云儿要去北京表演了,她就是全村的希望。

然而,来到北京,真正登台表演时。

云儿却由于紧张而发挥失常。

演出结束后的第二天,她去参观了北京舞蹈学院。

从未见过这么好的舞蹈教室。

她怯生生地跟在几位姐姐身后一起排练。

那一刻,云儿的眼里仿佛有光。

她看见了自己想要的未来。

随着北京的演出结束,这一集也戛然而止。

对于年仅8岁的小云儿来说,这只是她人生中的一段小插曲。

云儿的舞蹈天赋,没有带来一夜成名的奇迹。

这当然也不是她的目的。

最重要的演出过程,在全片中被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

但是对舞蹈的坚持与热爱,却让她看到了更大的世界。

其实在那夺村这个贫困山村里,还有很多和云儿一样的女孩。

她们的梦想,是「想成为一名舞蹈家」。

说出这话时,眼神无比的笃定。

这给了关於极大的触动。

他也不知道教这些女孩们舞蹈,到底能怎么样,但就是想帮她们一把。

「女孩子嘛,天生就是向美而生的。我想还给她们这个属性。」

云儿是幸运的。

她有理解和支持自己的父母,还有懂得欣赏和培养自己的老师。

艰苦的生活环境,亦没有磨灭她追梦的勇气。

她的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云儿的故事中,母亲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虽然出场的时间不多,但能让人感受到她的格局。

片中有这么一个镜头耐人寻味:

母亲在一旁看着云儿在训练中痛到流泪,但忍住不上前安慰。

因为她知道,如果这个时候介入,会让云儿哭得更凶,中断训练。

这也是纪录片《小小少年》难得的地方。

在每个故事中,往往都会有两个视角。

一个是孩子的视角,讲述着他们的天赋故事;

另一个是家长的视角,见证着孩子的成长。

家长的格局和眼界,在一定程度也决定了孩子天赋的去留。

这在另一个孩子殷然的故事中,体现得更为明显。

殷然热爱研究昆虫

每天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照看自己的昆虫:「我的主业是养虫子。」

平时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到户外,捕捉和收集现各种奇特的昆虫

家里整面墙都是昆虫收集盒,换作其他家长,恐怕早就抓狂了吧。

可殷然的母亲却说:「非常有意思,我觉得人生好玩了很多。」

其实,她一开始也不理解儿子对昆虫的热情。

可是作为旁观者,在长期观察中,渐渐发现这是蛮有意思的一件事。

「与其旁观,不如一起玩。」

于是便一面支持他的兴趣,一面紧盯他的学业。

就算是假期进山捉虫,也不忘提醒他,「该背《道德经》了。」

每当殷然有点不耐烦时,母亲就劝他:

「人的一生之中,你不可能只做你喜欢的事情。想做的事和应该要做的事那是一种平衡。」

这对殷然和母亲来说,是一段共同成长的经历。

正如母亲所言:「很多曾经不理解的事情,现在也慢慢理解了。」

比如「研究昆虫有什么用」这个问题。

现在她也想通了:

「蚂蚁有六条腿,每根腿上长了多少根毛?知道这种东西或许不会对他的人生有很大的影响。但是了解这些东西给他带来的那种快乐的感觉,会留在他的心里面,甚至陪伴一生。我觉得这种就是无形的有用。」

俗话说得好:「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此有涯之生。」

其实发生在殷然身上的事,相信多数人小时候也经历过——

你研究这个东西有什么用?

你看这个课外书有什么用?

你整天埋头写东西有什么用?

这样的发问,都是糟糕的示范。

我们没必要去逼着孩子思考这些兴趣爱好有没有用。

更何况,有用和无用的区别谁又能说得清呢?

就好像,没人能保证殷然将来一定会成为优秀的昆虫研究专家。

但他从中获得的快乐,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一定会受益终身。

这就是「无形的有用」。

看到最后,你大概也发现了,《小小少年》其实是一部在叙事上「反类型」的纪录片。

介绍着一个个天赋异禀的孩子,但没有神化这种天赋。

甚至很多时候,这种天赋只是由热爱灌溉而成的假象罢了。

用导演孙超的话来说:「所谓一鸣惊人的天才相,并未出现在他们身上。」

那为什么,片中还要强调这种「伪天赋」呢?

因为《小小少年》通过这种天赋,探讨了「教育」这个更大的命题。

它想展示的,不是孩子如何运用自己的天赋。

而是他们如何与天赋共处。

直到天赋消散,慢慢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对孩子而言,没人规定他们必须要去兑现这种天赋;

对家长而言,要顶住世俗的成见,去接受孩子成为「普通孩子」的事实。

孩子不被天赋所缚,家长也不去强求。

健康快乐地自然生长比什么都重要。

这也狠狠打脸了当下「教育内卷」的大环境。

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说过:

「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儿童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渐退化,然后扭曲成为伪成人的劣等面目,这是令人痛心和尴尬的,而且尤为可悲。」

我们对教育的期待,是守护孩子的天性。

是把孩子当作有独立人格的人。

而不是培养流水线上的做题家。

小小少年》中,痴迷机器人的陶启泽说过一句话:

「难道乐高的意义不就是把它拆掉吗?」

其实人生,不就是就是拼乐高拆乐高的过程吗?

解构,重组,总离不开那几块零件。

但谁又能说这其中的快乐是假的呢?

这个世界,不需要进一步「卷」出更多天才了。

缺的是快乐的小小少年

49 评论: 5 阅读:26433
评论列表
  • 2021-07-19 09:11

    小孩有天赋,确实应该支持一波。当然也要学习,但是不能过于强求,更不能鸡娃。喜欢需要让他尽力,尽力后发现智商,反应,敏捷度各方面确实不是学习的料,就该安排其他路子了,搞手艺之类的,不那么要求智商,要求经验那种。把娃往死里鸡的那种简直犯罪。

  • 2021-06-29 07:45

    这个值得一看啊

  • 2021-05-25 16:27

    做一个好点的妈[呲牙笑]

  • 2021-05-18 02:42

    从小到大我妈就没管过我学习,我还不是考上了985,我身边的学霸大多数也都是这样的,所以说真的不要强求

  • 2021-05-17 13:14

    我们都是最平凡的普通人,所以最明白普通的滋味,我的孩子我只想让她选择她喜欢的,并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