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如何成为不完美主义者》之后,所有的失败,都有了借口

半糖树洞 2021-04-07 15:33:58

抖音上有一种很火的题材,就是分享自己的“个人经历”,讲述一个个完美蜕变的故事。其中最受欢迎的不外乎就是制定目标,每日打卡,在三个月乃至更短的时间内焕然一新,从此走上人生巅峰。

我之前也经常学习那些知名博主制定目标,三个月内减重20斤脂肪、1年内写完1本80万字的书、年存款达到5位数、每周读完一本书等。甚至每天早上几点起床,锻炼多长时间、吃饭时间、学习时间全部安排得明明白白。只要自己坚持,就一定可以完成蜕变,可事实上,坚持不到一个月,便铩羽而归了。

一直以为,这是我自己自律性不强,定力不够,可后来读了斯蒂芬·盖斯写的《如何成为不完美主义者》,我才知道,这是完美主义的“毛病”,完美主义者无法接受微小的价值或者进步,他们只看重宏大、顺利、完美的成功。可是这时候我们已经陷入误区:完美主义之所以无效,是因为它的前提就不成立,它竟然认为伟大的成就可以在首次尝试时就实现。

完美主义之所以引得无数人趋之若鹜,自然有一定的道理存在,但是斯蒂芬·盖斯却提出“完美主义有毒,不完美主义才能带来无限自由,它是我们的自然状态,更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模样”。

完美主义是“有毒的”

书中对完美主义进行了剖析。盖斯认为完美主义的形成有四个根源。1、缺乏安全感。一般来说,对自己有安全感的人不太容易成为完美主义者。因为对自己有安全感的人总是先看到自己身上的优点,而后才会考虑到自身的缺点,他们对自己以及事物有一种积极的判断倾向。但完美主义却恰恰相反,他们习惯性纠结甚至放大自身缺点。

自卑情结严重。她们之所以感觉自己比所有人都差,是因为对自己以及他人都做出了不公正的评价。在她们看来,要么自己一无是处,要么其他人就是毫无缺点的完人。

对现状的不满。对自己当下生活不满的人,就很容易假装或者坚称它很好,不满意现状的人很容易营造出一副满意的假象。

最后一个就是学校教育的消极影响。学校里一直教育我们,只要付出最大的努力,就可以取得优异的成绩。但现实却告诉我们,最大程度的努力只是让优异的成绩成为可能而已。

惯性思维中,完美主义就是追求完美的存在,既然要做,就一定要做到最好,要么就完全不做,这样一来,行动力就会被强制束缚。在动力策略中,思维先行是改变情绪的标准做法,如果自身没有达到一种境界,那是很难执行下去的。举一个很常见的例子,一对相爱的情侣是因为深爱彼此,他们才会不自觉地想要接吻。

试想一个场景:两个人情绪够了,准备接吻,结果其中一个人总是在这时候“停手”,要么是接吻技巧不够,要么是接吻之前没有刷牙,总而言之就是没有继续下去。一次两次都是这样,之后两人将会怎样?一般的情况是,分手!

不完美主义才是最舒服的状态

盖斯从多种角度介绍了不完美主义的优势。与完美主义相比,不完美主义注重的是把事情做完,如此一来,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消除对失败的恐惧,毕竟低标准不代表结果不如意。更何况,本来就没有所谓完美的计划或者环节,人生活中注定会遇到各种问题,事先计划提前做攻略必然是好的,但是随机应变更为重要。迈出第一步之后,用最平常的心态对待就好,不管结果如何,重要的是享受这个过程。

要想改变自己的情绪,最好的方法就是改变自己内心的期待,因为这才是决定我们情绪的先导因素。完美主义者通常拥有强烈的“永不满足”偏见。作者让我们给所谓的“满足”下一个定义,学会接受你的人生,它是不够完美,但你要的并不是足够完美,而是“这就够了”。要知道,知足常乐并不是一种被动状态,而是生活的最高境界。学会用“还能更好”来代替“永不满足”,你所追求的结果就会好很多。

从完美主义到不完美主义的蜕变,需要利用情绪降低期待,学会知足常乐,降低行为标准,从不完美开始,从有想法开始行动,在执行的过程中专注于过程的收获,不要将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结果的成败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放过自己,将心上的枷锁彻底打开。

作者:半糖树洞,一个喜欢文字和美食的姑娘,很高兴能用文字来与你交朋友!特别声明:图片来源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0 评论: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