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喜剧电影,终于等来了这位“小仙女”降世

小十看电影 2022-10-18 13:28:39

在今天中国的文化娱乐界,有一个极具国民度的话题,总能引发全民热议。

茶余饭后、街头巷尾甚至是学术会议、媒体报道里,谁都爱揪着这个话题说两句:

你现在还看春晚吗?

真就是狗都不看了吗?以前,春晚是“宫廷玉液酒,一百八一杯”,是“双脚离地了,病毒都上不去了,聪明的智商又占领高地了”,是千手观音、是相约九八、是黄宏的大锤、是陈佩斯吃不下去的面条。

如今,春晚是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吃饭喝酒打麻将时的背景白噪音,是提醒你定点该抢红包的闹钟。日常的娱乐方式更丰富了、节目主办方越来越拘束了、官方任务要求越来越多了、电视媒体的吸引力逐渐下降了……总之造成春晚衰落局面的原因复杂多样,难以定论。

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作为一种国人的集体记忆,春晚已经深深地融进了国人的血液里。对很多人来说在除夕夜当天,能不能收看到一场令人满意的春节晚会可能已经不再让人那么心怀期待。但是,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想要靠办一场晚会来庆祝的冲动却时刻存在着。春晚,还有必要办下去吗?很有必要?还是很没有必要?关于这个困扰无数中国人的世纪大难题,还真有人拍了部电影来“非常严肃”的讨论。

这部电影,光听名字就很学术,很严谨:《一场很(没)有必要的春晚》。影片一上来,就给出了一句大气磅礴、引人深思的字幕,充分体现出本片的“反思意义”和“社会意义”:在这个时代,春晚到底意味着什么?

为了了解答案,影片一开场就拉了一群路人进行采访。上文动图里采访狗狗的画面,就出自这部电影。

除了这只单纯而又老实的德国黑背犬面对这个问题背过头去,不忍回答之外,导演在本片中采访的每个人,都在这个话题上有很多话想表达。一位热爱健身的女生直言不讳地表示,这都什么年代了,居然还有人看春晚

两位致力于宝可梦事业的日本友人则掌握了财富密码,开始大谈对中国文化的向往和热爱之情。问完了这些路人还不够,导演又去专程采访这方面的一位老专家。这位老专家穿着针织的老头衫,慈眉善目地坐在皮椅里,背后是古色古香的中式书架。

但也就是从这儿开始,观众就足以确认了,这部电影一点都不正经。不会真的有一部想要认真严肃地讨论春晚社会价值的纪录片团队,会去采访这么一位奇怪的老专家的。首先,老专家的名字叫“胡毕硕”,历史学家、生物学家、物理学家、社会学家、人类行为观察学家、互联网知名情感博主。另外,如果细看这位老专家背后的书架,会发现上面摆满了各类手办。老专家对春晚必要性及其科学依据的论证,分别援引了包括《周易》、原始人遗迹、基因序列、太阳黑子运动规律、鲁迅语录、李白诗歌和老黄历等相互之间绝对八竿子打不着的证据。

为什么要举办春晚?因为不举办那就憋得慌。那能不能顺利举办呢?很难说,至少是困难重重的。怎么才能保证春晚顺利举办呢?“必须有天宫之人降世,才能打开这种局面”。

补充说明:老专家提前透露的这句话很重要,看到后面,你就会恍然大悟了。那么,基本可以确认了:这人就是在胡逼说。是的,虽然这部电影最开始就通过字幕交代了本片是“一支纪录片团队获得许可全程记录拍摄了整场春晚的筹备过程”。

但事实上,这是一部无厘头到极致的伪纪录片。这场原本没有必要举办的春晚,连同对这次春晚进行的毫无必要的记录,都是这部恶搞喜剧电影的剧情需要。那这场春晚有多不必要呢?首先,它有着一个实在很不靠谱的主办团队:除了社长唐冰看起来像是个相对正常、能认真做事的人之外,团队中的其他人基本都是怎么奇葩怎么来。

负责找场地的场务大叔叫赵补拙(谐音找不着)。负责拉赞助的女生叫钱木柚(谐音钱木有)。最离谱的是团队请来的春晚总导演,叫卜建辽(谐音不见了)。这位年过六十,在圈内地位颇高、资历颇深的老导演,一上来就因为不认识英文,把自己困在了英文名为“STOP”的标志性建筑——停车牌边。

这个草台班子的成员,都是生活在异国他乡的华人移民。为了一解思乡之情,他们决定自发组织一场春晚,邀请当地华人来看。别误会,本片中这个团队举办的春晚,并无意讽刺和冒犯央视的春节联欢晚会。因为,以这个草台班子的活动策划水准来说,真的很难指责他们有想要和央视春晚叫板的野心。

从筹备到演出,这场“春晚”的整个准备过程都像是一场对国人办事效率的精准讽刺。首先,既然是春晚,那一定要有一张拿得出手的宣传海报。国内领导对海报的指导意见真的太容易总结出来了:字要大,要有虎年的“老虎”元素、要结合传统文化、要有典故。于是最终,在这种意见的指导下,一张简直是骚的不像话的海报诞生了。

你真的很难反驳说这张海报没有“虎”的元素。第二个环节,选节目。第一个参选节目是说唱表演。两个兼职开餐厅的说唱兄弟,上台就是一顿real的自我剖析,也不管flow是不是精妙,是不是能跟上台词,关键就是突出一个真性情。

唱完了正式准备的歌曲《Must Love》,两人还非常自觉地开始为评委们表演freestyle 。还有隐形书法表演。两位女士举起了一张等人高的宣纸,一位穿着黑色马褂的大师先是对着评委双手结印,然后转身挥笔在纸上一顿操作,却一个字都看不到。事后大师解释,他的创作是对量子力学和当代视觉艺术的全新定义。

还有那些每逢此类晚会都会出现的参演节目:比如有家长想让自己五岁的女儿上台唱京剧。比如有生活在民间、一直深藏不露,看似是歌唱爱好者,实则声称是歌唱大师的人,想要上台展示自己无与伦比的高音技巧。整个海选过程中,只有一段当地民间艺术团来表演的新疆齐舞节目还算是正常的。

但这还不算最离谱的,接下来的拉赞助环节,更是妖魔鬼怪尽出。一直以来,我国文艺节目都保持着一个非常优良的行业传统。那就是不管金主爸爸提出来的要求有多么离谱,都尽一切可能满足。先说稍微不那么离谱的金主爸爸,一家保健品牌,叫“好用力”。

一听名字就是乔杉很喜欢光顾的保健场所。保健品牌商的老板要求很简单,希望春晚舞台上,演出的同时,能在侧边舞台展示按摩师傅按摩的过程。曾几何时,在真正的春晚舞台上,有小彩旗毫不露脸地连续旋转4个小时。如今,在这台加拿大春晚上,老实忠厚的场务赵师傅,头朝下接受了持续一整场演出时间的按摩服务。

按摩师傅看到舞台上表演的魔术节目,不由从心底感受到有趣和兴奋时,台下的观众甚至能同时听到赵师傅此起彼伏地痛苦哀嚎声。再说另一个离了大谱的金主爸爸。痴情男富商为帮女友圆梦,不惜重金赞助某春晚节目,只为女友能在舞台上一展歌喉,实现当仙女,在空中唱歌的人生梦想。

如果你此刻回想起来之前胡教授说的话,那你就肯定猜得到了,这位人造仙女就是确保春晚能够顺利进行的“天宫之人”了,无论这个节目多么离谱、多么夸张,那肯定都是不会被淘汰的了。1992年的春晚舞台上,冯巩和牛群合作过一个名叫《办晚会》的相声。牛群在里头扮演一位赞助商,说啥也要把自己公司的驴牵到冯巩办的晚会上进行宣传。如果仅仅只谈把推拿师父和人造小仙女请上台的这股荒唐劲儿,那的确可以说冰糖葫芦文化社团的这台“春晚”赢得相当彻底。

除此之外,节目的主持人也是问题百出,原本请的外国主持人,居然能被那两位从事宝可梦事业的日本友人当做精灵给抓走了(你完全可以在本片的某段街采视频的背景里,亲眼证实这一事故所言非虚)。于是迫不得已,只能将两位说唱歌手找出来当替补主持人。因为据说说唱歌手都口齿伶俐,且精通英文。然后结局就是,最终春晚舞台上的主持风格,宛如彗星撞地球一般的炸裂。

就在观众都觉得这台荒唐的晚会快要支撑不下去的时候,发起人兼主理人唐冰在后台接受采访时一锤定音:这次春晚“有一种要圆满成功了的感觉”。

丧事喜办,左右皆赢。这讽刺实在是精准。当然,这次春晚也的确存在着一些无可争议的、有必要的部分。相对于在国内生活,把每年除夕夜春晚当做是一件再天经地义不过的事情的我们来说,本片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创作背景。影片中出现的所有人物,都是旅居在加拿大的华人移民。冰糖葫芦文化社团举办的春晚也是专门准备给生活在当地的华人看的。

借着几次街采剧情,本片导演含蓄地表达了本片最质朴单纯的情感主题:对于这些生活在异国他乡,离乡千里的海外移民来说,春晚有了一层特殊的意义。对于这些人来说,非但春节放假、感受节日气氛已成为一种奢求,可能连远在故乡的亲人去世,可能都已经没有办法第一时间赶回家看望了。

于是,春晚成了旅居生活中为数不多可以抓住的与故乡之间的情感纽带。是帮助移民们暂时忘记自己身处国外,短暂地感受到故土温暖的造梦机器。

但导演显然不想把电影的整体氛围搞得那么严肃和沉重。即使是在这类偶尔表露温情的段落中,影片也没有忘记借助街采时的背景画面来搞笑。这类搞笑喜剧的特点是,完整的、封闭的叙事链在这个故事中被不断地打碎。毫无道理就跳出来的搞笑情节使得影片虽然不缺乏严肃性和深刻性,但它们总是被迅速抽离,不让观众沉浸在一种被说教的沉重氛围里。这反而更符合普通观众想要获得的情感体验,温情大于说教,生活更多时候是随处可得的快乐与幽默。

虽然借了春晚这个壳,但正如影片一开始所说,他们并不想要指名道姓地指责或者讽刺春晚。作为一档举办了这么多年,影响力如此广泛的节目,春晚的是非对错,以及其自身的历史使命,自然会由历史亲自诉说。在喜剧电影中一味讽刺春晚,既冒犯官方,也冒犯民众,两边不讨好的同时还显得很无能狂怒、泼皮骂街。

但仔细一想,本片在底层逻辑上依旧还是讽刺了春晚。它讽刺了很多和春晚一样,因为种种原因而变了味,变成了没必要、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型事物。那些一开始高呼着要娱乐所有人、要为所有人幸福快乐的生活锦上添花的人和事,到头来或许都会和本片中的这场晚会一样,在一系列鸡毛蒜皮的小事里被不断消磨,最终结束时也只剩一地鸡毛。

影片中的这场春晚,最终发起人满意、主办方开心,赞助商认可、专家表扬,唯独没有表态的人,反而是观众。甚至没有一个观众出现在镜头中。他们看了节目吗?他们开心吗?他们有什么想法?一切都无从得知,一切都不重要。

因为对这么一场走着走着就失去斗志,团队里每个人都只想着摸鱼、推卸责任、尽快完工的晚会来说,观众当然不会是最重要的。有人在自我感动、有人只顾看热闹傻笑、有人只顾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有人只知道应付与和稀泥、有人原本没有才华却要假装大尾巴狼,有人永远只说安全的好话。

你我都以为自己是“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的旁观者,却很少意识到,在很多时刻,我们也一样是只顾着自我感动、自我满足,而照顾不到观众感受的表演者。说到底,本片的喜剧性并不来自刻意说出来的笑话,它只是借用伪纪录片的形式,点明了真实本身所能呈现的荒诞性:当摄影机一刻不停地凝视你时,这种荒诞自然而然就会暴露无遗了。所以最终,虽然剧情里的那台春晚节目漏洞百出,不忍直视。反倒是作为喜剧的影片本身,却让观众感受到了久违的春晚式快乐和全民狂欢。

纯粹的、没有道理的无厘头又一次获得了胜利。这部电影有想传达什么人生道理吗?有想输出什么价值观吗?很少。所以别总是要求寓教于乐、别显摆专家的权威、别总想着用金钱和权力为自己铺路、也别为喜剧强行找一个悲剧而严肃的内核。

0 评论: 0 阅读: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