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界有“济南踢门槛”的说法,是确有其事还是好大喜功

北展溜溜球 2021-04-08 09:12:27

“老济南”是一个极具魅力的、永远的话题。自古以来,济南城的文化演出就很昌盛,瓦舍勾栏林立,一度成为北方的演艺中心、词曲杂唱的圣地。

中国的戏曲大都体现出民族性与大众化的特点,除此之外,还有地域性这一点不可否认、不能忽视。长久以来,济南以“曲山艺海”的美名享誉神州大地,而这一称谓,更是对济南两千多年演艺状况的高度总结。

而济南演艺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在英雄山出土的西汉百戏陶俑。宋元之时,成长为北方的曲艺中心,民国之后,走向了巅峰时期。

曲山艺海这个称谓又是从何而来呢?这里就要提到明代“嘉靖八子”之一的李开先,他做过官,写过唱本,喜欢收集民间小曲和相关的古籍。

后来李开先专门“筑万卷藏书楼,贮南北词曲甚丰”,所藏曲目太多,故称其藏书处为词山曲海。济南曾被称之为书山曲海,就是从词山曲海之中发展演化而来的。

又因为书和曲难以辩读,人们索性称为曲山艺海,专门用来形容济南说唱之盛,这种说法一直传颂至今,并且成为了济南的一个代名词。

在漫长的岁月之中,济南发展诞生了琴书、大鼓、快书、长清落子、平阴渔鼓、木偶戏、皮偶戏等多样艺术门类。特别是山东快书,成为了在全国都火爆的剧目,一段《武松打虎》耳熟能详,成为了山东文化的一个标签。

曲艺的昌盛自然离不开民众的活力,日常的说话聊天也是曲艺产生、产生不同门类的重要原因。

济南人不像天津人一样,说起话来就有幽默的细胞,要不然怎么会有相声的诞生呢?以外人看来,济南说话有些土,但这丝毫不影响骨子里的文化细胞。济南的许多话语中至今仍保留着吹拉弹唱的痕迹。

内在的曲艺发展是一方面,外来曲艺名家的影响是另一方面。历史上的柳敬亭、黑妞白妞、梅兰芳、马三立等曲艺名家,都曾在这一片土地上留下他们的身影。

时间更迭,斯人已逝,他们的事迹也成为了佳话,在这片土地上口耳相传。

济南城的相声更是不得不提。1920年,万人迷李德钖最早来到济南表演相声,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到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济南已经有了无数听众,演员的水平也到达了巅峰期。

对济南相声发展有着卓越贡献的是孙少林。1943年9月,由孙少林牵头,在济南大观园之内成立了晨光茶社,与北京的启明茶社遥相呼应。晨光茶社开业数年,门庭若市,收入可观。

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孙少林的后代已经担承不起前辈的基业。虽然也是靠相声谋生,但少了自负盈亏的这一份豪气,将茶社改为义务演出,惠及一方百姓。

孙少林的能力更是说学逗唱无一不精,以至于有“北侯南张中少林”的说法。北侯是侯宝林,南张是张永熙,当然南张中少林加起来的贡献,都不及北侯的一半。

而在相声界之中,也有着“北京学艺,天津练活,济南踢门槛”的说法,这并不准确。济南的相声起步晚,本土知名的演员少,孙少林来济时间不早,何来演员水平高一说;以今日济南相声的状况来看,懂行的观众少,难附盛名,也难以想象旧日的辉煌。

再者,像是马三立、刘宝瑞来济南演出的时候,是不得已出外谋生的手段,和立誓打遍天下无敌手不一样。在北京天津没饭辙,不得已跑到济南演出。这倒是证明了踢门槛这句话的错误。

倒不如将其理解为,济南的观众包容度高,能够容纳多样的表演方式,演员愿意来到济南表演。因此,北京学艺没毛病,天津练活很正确,济南踢门槛有点不切实际。

1 评论: 4 阅读:1770
评论列表
  • 2021-04-11 00:00

    能在济南红的,才算有本事的艺人

  • 2021-04-09 11:24

    济南市博物馆的西汉陶俑,不是在无影山出土的吗?!

  • 2021-04-09 08:57

    谁说相声诞生于天津的?

  • 2021-04-09 08:25

    吹牛x,别丢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