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闲云
01引子上映16天,《满江红》跨过40亿元票房大关,位列中国内地电影票房榜第9位,距离第8位的《长津湖之水门桥》只有区区的6000万差距。按照猫眼专业票房预测,《满江红》的最终票房在44亿元左右,超过《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不在话下。
“悬疑管够,笑到最后”,《满江红》的宣发终于对了,这一次张艺谋和他的《满江红》终于要笑到最后了。
然而与蹭蹭往上涨的票房相比,《满江红》的口碑却是哗哗的往下降。
开画8.0分,现在豆瓣评分7.3,越来越多的网友给出了批评。
这种两极现象,令人匪夷所思。
细细考量,《满江红》的成功,其实并不是张艺谋的成功,演员阵容覆盖面,是《满江红》之所以票房高涨的最主要因素。
电影本身拍得并不尽如人意。
演员沈腾、雷佳音有演技能搞笑,覆盖了相当一部分中国观众。
沈腾不必说了,单说雷佳音一部低成本电影《超时空同居》都能卖出9.03亿元票房,足以证明他在观众当中有一席之地。
易烊千玺,流量+实力,妥妥覆盖年轻观众。
小岳岳,相声圈里的顶流。
张译,最近一系列大作和卖座电影中,都有他的影子,各大导演争相跟他合作,眼看着张译市场巨大,张艺谋几乎“霸占”了他。
02偷懒的张艺谋回到刚才话题,《满江红》本身拍得并不咋样。
大导演张艺谋全身心的在“偷懒”,用自己的经验,快速捏合了一部爆米花电影。
全程能看到套路化拍摄模式。
大家注意了,下面说的全是重点和干货
先说结尾,如果说要重拍《满江红》,至少结尾必须要重拍。
豆瓣中某网友说的好:
也有网友觉得结尾很高大上:“一把刀能杀秦桧一次,一阕词却能杀千千万万个秦桧千千万万次。”
大家觉得结尾的模式,是不是很熟悉?
没错,张艺谋偷懒了。
21年前,张艺谋拍摄《英雄》就用过一次了。
众所周知,秦始皇和秦桧都是一个什么结局,对于电影观众来说,刺杀他们,结局都是不可能改变的,大家已经预知了结果。
预知结局,对观众来说,电影期待值就会下降,那怎么办呢?
老谋子在《英雄》中,着力强调“杀”和“不杀”的意义,李连杰饰演的无名,先是被梁朝伟的残剑灌输思想,然后又被秦王(陈道明)灌输思想,最后放弃刺杀。
注意了,电影中表现的是无名有实力有能力刺杀秦王,但最后是主动放弃。
说到底,就是被猪队友和对手忽悠瘸了,然后不杀,搞了半天,就是玩。
为了符合历史,张艺谋只能这么做。
21年后,张艺谋还在这么做。
历史上秦桧是病死的,当朝皇帝宋高宗对其赏识有加,追赠其为申王,谥号“忠献”。
那电影怎么拍?肯定也不能拍被刺杀而亡吧。
不过分,但不杀的理由,也太搞笑和牵强了,就是为了秦桧能背一首《满江红》。
电影高潮最后全军复诵《满江红》,更像是伪高潮。
张艺谋想要求新求变,但这种蹩脚的处理方式,实在是历史虚无主义泛滥。
《满江红》结尾,看起来是弘扬,实际是否定原本的历史文化、民族传统、民族精神。
老谋子多次强调“不杀”比“杀”更有意义,《满江红》实际是在创造一种伪价值观。
创造伪价值观,实在是很多大导演的通病。
《满江红》为啥不出现岳飞?
因为我们影视圈文化圈已经多年没有正视历史了,全都在打着挖掘人性的大旗,自以为是的出新出奇。
不出现岳飞,那么只能剑走偏锋突出小人物,与其类似的电影比如《八佰》。
导致的结果就是,不拍正儿八经的历史,都在找小角度打擦边球。
打擦边球的结果就是,整部作品,建立在虚幻的现实上,犹如空中楼阁,没有根基。
没有根基,也就脱离了现实。
雷锋同志教导我们:“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
这才是现实。
电影中,两个完全对立你死我活的团体,某一方竟然一厢情愿的相信,不杀秦桧,让秦桧朗诵一遍《满江红》就可以让秦桧本身自动丢到历史的垃圾堆里去,实在是天真的可爱。
这也是这么多年中国影视圈的一种通病,影视作品中的角色们,往往相信通过自己前赴后继的牺牲,去感化敌人。敌人呢?动不动敌人向牺牲的英雄们致敬!!!
全都是一厢情愿的从自己的逻辑思维出发,是不是天真又可笑。
我们伟大的毛教员有一句名言:
“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满江红》的强行反转先不说
03结尾怎么拍才合适?可以杀死替身,但刺杀终究失败,因为要尊重历史。
就电影主角们来说,刺杀失败,被秦桧下令处死之际,当场吟诵《满江红》,岂不是比假秦桧吟诵,更令人震撼和激动?
岂不是更能体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从小人物角度拍摄,一方是要杀秦桧,弘扬《满江红》,秦桧方则要堵住悠悠众口,这种矛盾冲突,不比现在的结尾要好得多?
04再谈一下张艺谋拍摄中有多偷懒电影本身是白天拍的然后调的色,这个不说了,很多影评人多次提出过这个问题。
就说最被吹捧的结合摇滚元素的豫剧插曲。
歌曲本身没有问题。
但张艺谋为啥频繁使用呢?
电影是在太原古县城东北角的一个五进院落拍摄的。
试想一下,几个人在胡同里重复的窜来窜去,如果没有配乐,是不是很干吧?
如果去掉配乐,电影的紧张感和刺激感,可以说荡然无存。
所以张艺谋必须频繁使用,毕竟就那么几个镜头,不加点佐料,实在是味同嚼蜡。
这也是老谋子偷懒的地方之一。
张艺谋本身也想走出舒适圈,挑战自己的导演水平,在采访中,他原本是想用“一镜到底”来拍摄《满江红》,这是一个不错的主意。
第一拍摄场地不大,如果转场运作准备充分的话,张艺谋肯定有能力一镜到底。
那为什么后来不一镜到底拍摄了呢?
张艺谋的解释是,为了凸显《满江红》的紧凑感。如果一镜到底,就不能体现电影节奏。
很明显这是一个借口。
一镜到底拍摄难度,主要在于前期筹备、导演掌控、场面运转和演员档期。
前期筹备需要演员大量的走位磨合。
对这个剧组来说,大概率不能实现。
沈腾、易烊千玺、张译、小岳岳、雷佳音等众多演员,哪个不是忙死了。
能凑到一起给张导大量时间磨合?闲云深表怀疑。
还是这样偷懒拍,比较合适,这阵容,只用了60天,就拍摄好了。
最后说一下《满江红》和某些拿钱号吹捧的“反转反转又反转”的文案。
影片前40分钟节奏其实不错,有一点《边境杀手》的感觉,故事情节,是由影片中人物来进行推动的,每个人物的真实意图,也很难猜测。
但沈腾和余皑磊两人角色碰面后的对话,直接将所谓的反转拉下了马。
所有隐藏的线索,全部呈现在了观众面前。
记住,观众不是傻子。
后面的所有反转,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了(不服来辩)。从这刻起,观众知道了,哦,这帮人是去刺杀秦桧。秦桧很狡诈,不会让他们得逞。
从这刻起,就是导演张艺谋在推动剧情了,而不是由人物本身推动剧情了。
老谋子再次落入叙事结构中的俗套。
站在上帝视角看电影,了无生趣。
当然了,拯救张艺谋,是个玩笑话,只不过看到当年以讲故事著称,拍出过《活着》《秋菊打官司》等等一系列经典电影的张艺谋,现在处处偷懒,怎不令人叹息。
说真的,这电影,就当乐了,漏洞百出,秦桧一个小时 见沈腾四次,何大人五次,不睡觉,就等他们。
垃圾片,9.9都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