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懂冯小刚“出走”美国的前前后后

牛皮贰 2022-10-31 20:53:36

01.

对于冯小刚来说,1985年注定是个命运转折年。

这年,一直在干美工的冯小刚,终于遇到了改变自己一生的贵人,京圈青年作家王朔。他俩的遇见,也决定了京圈儿在文艺历史长河中究竟能够走多远。

王朔是正儿八经的大院子弟,在文学上非常地有才华,他的写作风格,流氓、霸道、又不拘一格,在圈内有“痞子流氓”、“痞子作家”、“文化流氓”等称号。

而冯小刚就不同了,他虽然也是北京人,但命运却与王朔大不同,他和赵宝刚一样,都是地地道道的平民家的孩子。

那个年代,平民家孩子的出路有两条,当兵和考大学。但考大学又太难,所以很多热血青年都选择了当兵,而冯小刚就是其中之一。

有趣的是,冯小刚虽是平民家的孩子,但他打小就喜欢文艺,尤其是对美术方面,更是兴趣十足。所以到了部队以后,冯小刚就很顺利地进了文工团,成了一名文艺兵。

喜欢文艺的人都追求浪漫,冯小刚自然也不例外,但因为他在部队里浪漫错了对象,所以本可以留在部队的他,最终被提早退役了,于1984年被分配到了北京城建总公司当文宣部的干事。

其实,说是干事就是单位里打杂的,端茶倒水擦地等日常活,都得这哥们干,干得不好了,还会被领导狠狠地臭骂一顿。

但因为冯小刚会美工,家里又缺钱花,所以他就利用自己闲暇的时间出去找了份兼职,在电影厂做美工,也就是在这里结识了导演兼编剧的郑晓龙。

郑晓龙也是大院子弟,并且是北京总后大院,等级很高,他父亲是宣传部部长,而郑晓龙也很为他父亲争气,当完兵回来后又考进了北大,毕业后去了电视总局做编剧,并且还当上了主任。

有才华有胆识有人脉还有权利的郑晓龙,开始在影视剧方面大显身手,在拍摄《空中小姐》时,郑晓龙对作者王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随后,郑晓龙主动找到他,又因为两人都是大院里长大的,所以一见面就有很多的共同话题,一点也没有陌生感,也就从这时起,两人彻底地建立起了牢固的革命友谊。

郑晓龙看冯小刚在美术方面的确有两下子,于是就把他招进了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成了正儿八经的工作人员,但却不在体制内。同时被招进来的还有赵宝刚童鞋,情况和冯小刚基本上差不多。

其实,对于冯、赵两人来说,在不在体制内都无所谓了,能够搭上郑晓龙这条船,就意味着融进了京圈儿这个大圈子,就意味着人家愿意带着你出来玩儿。

这不,冯小刚刚进去不到一年,就迎来了自己命运的转折点,他被郑晓龙安排进了《大林莽》的剧组做美工,而且还跑到了海南进行取景,顺便也玩了一把。

在剧组闲暇时间,郑晓龙拿起一本书读得津津有味,并且边读边骂“孙子”,边骂又边乐,这让坐在一旁干活的冯小刚好奇得不行。

于是,冯小刚就凑过去问郑晓龙有啥乐事,郑晓龙笑得不行,一时间说不出话,就把书给了冯小刚让他自己看,冯刚看两句就乐了,并跟着骂“孙子”,随后问这本《浮出海面》是谁写的。

“王朔,我一铁哥们!”郑晓龙很自豪地说道。

随后的一段时间里,冯小刚多次央求郑晓龙帮忙介绍认识一下这位“文学流氓”,而郑晓龙也很爽快,并称一回北京就介绍你俩认识。

彼时的郑晓龙,估计无论怎么想也不会想到,日后在中国的影视行业里会出现一位“贺岁大咖导演”,也不会想到冯会开创国内贺岁片的先河。

当然了,郑晓龙也不会想到,冯会因为王朔而有了“冯裤子”之称号。

02.

冯小刚搭上王朔之后,渐渐地开始展现出一个小市民的嘴脸,各种逢迎奉承的招儿被他用得淋漓尽致,从他身上,王朔是彻底明白了什么叫“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也正是因为这样,冯小刚才被京圈里的其他大院子弟看不上眼,尤其是王朔的发小叶京,更是把他写进了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剧本里。

在这部电影里,叶京专门穿插了一个叫“冯裤子”的角色,这个角色不仅故事和冯小刚的经历很类似,而且他在拍摄时,挑选的演员佟磊也和冯小刚长得很像,目的就是为了恶心他。

可即便这样,那时已经稍微有点名气的冯小刚,依然不敢得罪了叶京,见了他照样竖起大拇指说叶京拍得太好了,拍出了我们的故事。

因此啊,对于一个平民出身的人来说,手上没有资源,人脉啥的,要想出人头地,只能厚着脸皮往人家上乘圈子里面钻。

而已经稍有名气的王朔,身边也的确需要一个这样的角色,毕竟每天有人对你点头哈腰,端茶倒水啥的,那种感觉还是非常爽歪歪的。

况且,冯小刚也不仅仅只会阿谀奉承,他本身还是很有才华的,王朔也的确看到了他身上的这点,不然只会阿谀奉承,没一点真本事,最终还是会背淘汰。

马未都对于他俩的关系,一句话道破:“两人算是相互利用。”

所谓的利用,就是彼此需要对方,你替我办个事,我再为你办个事,而在这个过程中,只不过王朔一直处于高傲的状态,而冯是处心积虑,一直在等待一个实现自己飞跃的机会。

1988年,对于王朔来说就是个“王朔年”,这年他的《顽主》《大喘气》等四部影视作品上映,并且部部火爆,后来他的《浮出海面》《一半海水一半火焰》等小说也都改编成了影视作品。

而这背后的推主,不是别人,正是叶挺将军之孙,叶大鹰。

当年,叶大鹰和王朔仅仅一顿饭的功夫,就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并从此开始合作,同时也有了深厚的利益关系。

其中,《浮出海面》和《一半海水一半火焰》这两部作品,正是叶大鹰向电影厂力荐的,没有他背后的极力推荐,王朔也不可能火得那么快。

到了1989年,郑晓龙拉着王朔,以及几个文学青年,开始琢磨一部关于女人的剧,郑、王的要求很简单,就是要让这个女人很有美德,但又受尽苦难,而且还得赚足观众的眼泪。

于是,就有了当年轰动一时的电视剧《渴望》,而这部电视剧也让王朔看到了不一样的赚钱门路,他发现写剧本改编成电视剧要比写小说来钱快多了。

从《渴望》的火爆程度看,他也渐渐地明白了,原来写小说,是一种精神追求,而玩大众文化,才能填饱肚子,有资本追求理想。

要知道,一个剧本改编的电视剧火了,那赚的钱可要比码字写小说多得多。

于是,心血来潮的王朔,拉着马未都,莫言等30多人,搞了一个影视中心,叫“海马影视中心”,开始搞剧本创作。

马未都这个人也不简单,他也是大院子弟,并且他家里的那个院更高级,属于空军大院,资源人脉啥的,更为丰富。

“海马”成立后,郑晓龙发现这帮人大多都是编辑出身,不如拍一部关于“编辑部”的轻喜剧,而片名就叫“编辑部的故事”。

大家一听挺有意思,于是说干就干,攒足了劲地干了五天五夜,等到剧本快写好后,结果那些写好的剧本竟然不翼而飞了,这让王朔顿时就急了。

可就在这时,冯小刚出现了。

还正在给他们打杂的冯小刚,偷偷摸摸地把他们写好的剧本全都抄了个遍,而这也让王朔大喜,并在该剧播出时,王朔坚持要求要在该剧的编辑栏里,加上冯小刚的名字,不然他就不愿意。

至此,冯小刚算是闯进了圈子里,这也是他在京圈上位的第一步。

事实上,王朔之所以如此强力推冯小刚上位,一方面冯的拍马屁功夫到位,另一方面他把王朔的小说全都读了个遍,不仅偷到了他文学作品中的精髓,而且还靠着他的嘴皮子能够臭贫。

不得不说,冯是个非常聪明的人,他学东西很快,记东西也很快,王朔的那一套打法,他也基本上学到了六七分,像后期他拍得《甲方乙方》,名义上看是翻拍王朔的《你不是一个俗人》,但实际上该片中的很多台词都被冯小刚修改了。

说白了就是,用了王朔书中的故事,但修改了里面大量的台词,一句话总结就是属于洗稿行为,这对于任何一个作家来说,都是最不能容忍的。

以至于该片上映爆火后,冯小刚提溜着五万块钱去了王朔家想要赔罪,但王朔二话不说就把钱扔到了窗外。

至此,两人之间才有了思想上的隔阂,并且永远也无法抹平了。

03.

《编辑部的故事》剧本完成后,冯裤子算是真正地在剧组有了一点话语权,于是在他的提议下,葛优葛大爷成功地进入到了剧组。

葛大爷是星二代出身,很有表演天赋,只不过因为年轻时喜欢去乡下养猪,所以他的成名之路相对晚了一些。

但这部电视剧让葛大爷和冯小刚建立起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如果你稍微留意一下冯小刚的电影,你就会发现,很多贺岁片中都有葛大爷的身影。

这部剧过后,冯小刚马不停蹄地又进了《北京人在纽约》的剧组,在郑晓龙面前一顿吹捧后,郑晓龙一高兴就让他做了执行导演,从此正式进入到了导演行列。

这部剧播出后,国内反响很大,并且捧红了很多人,王姬,姜文火出了新高度,而导演郑晓龙也奠定了他在京圈中的绝对C位。

当然了,执行导演冯小刚也彻底打进了京圈儿的内部,开始崭露头角,但离他能够“独立自主”还差一段距离。

1992年,国内影视行业迎来了大变天,拍电视剧已经不再是国有单位该干的事,个人开的影视公司也能参与其中,整个市场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状态。

就在这时,一心想要赚大钱的王朔看到了商机,于是就开始筹划成立自己的影视公司,但他一个人干不行,得找合伙人。

一开始,他还想找马未都,但一打听老马不玩影视了,去古玩市场玩古董去了,并且他还曾用一块钱买个破碗,过一段时间后就卖了300多万。

这段子传到王朔耳朵里,王朔再也不敢打他的主意了,后来王朔在心里盘算来盘算去,能和他合伙开公司的人中,只有冯小刚最合适了。

于是,两人一合计,就成立了“好梦影视公司”,只可惜,这家公司不但没有赚到钱,而且还把王朔逼到了美国呆了很长一段时间。

“好梦”公司成立后,王朔找资金,冯小刚找剧本,而就在这时,同样是平民出身的刘震云,走进了他们的视线。

刘震云是河南延津人,家里很穷,但他很有才华,靠着河南人的一股子拼搏劲儿,成功地考进了北大。

大学期间,刘震云一边学习,一边写小说,其中《一地鸡毛》就是他最有名的一部代表作。

冯小刚见到刘震云以后,二人谈得很热闹,也很投缘,这也为他俩日后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后,冯小刚又找来陈道明和当时的小情人徐帆来做男女主角,就这样紧张密鼓地开拍了,这部片子虽然十集,但在1995年上映后反响很大,豆瓣评分更是高达8.7分,这也是冯小刚导演的所有作品中,评分最高的一部作品。

同时,它也是陈道明主演现实题材作品中的高分之作。

只可惜,被禁了。

不止这部被禁了,还有他俩公司的《月亮背面》《情殇》《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等影视剧,都被禁了。

而被禁的理由也很简单:错误价值观导向,丑恶审美趣味。

即便后来冯小刚找到了中影的韩三平,想靠自己油嘴滑舌的本事说服他,但还没等他开口,韩三平就摆摆手对他说,放弃吧,别费劲儿了。

片子都拍完了,结果都播不了,这对王冯二人来说,犹如大晴天里遭到了雷劈一般,顿时就被雷倒了。

当晚,两人喝得酩酊大醉,想哭但又不甘心,而王朔也因为遭到了一些人的抵制,最终被下了通碟,凡是有关于他的剧本,通通给毙了。

王朔没办法,只好跑出去避避风头,于是就飞到了美国,但临走前,他给冯小刚交代了一句话:有机会活,就不要一起去死,顺便帮我把老情人徐静蕾给捧红了。

结果,徐静蕾不但没有被冯小刚捧红,而且冯也自作主张,在电影《甲方乙方》中修改了王朔的大量台词。

后来,还得靠王朔的另一哥们赵宝刚,强硬地把徐静蕾空降到了《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剧组,这才把老徐在圈子里捧红了。

两件事交叉在一起,也让王朔对冯小刚心生不满,于是就有了上面王朔把钱扔出窗外的好戏码。

王朔走了,冯小刚没有大腿可抱了,彼时的他,必须另辟蹊径,寻找新的合作对象,不然只会死路一条,想来想去,最后他还得去巴结这位大佬。

04.

这位大佬不是别人,正是中影的韩三平。

彼时的韩三平,身为北影厂的厂长,看着每年的营业额大幅度地下滑,头大得不得了,头大不说,还面临着下岗的风险。

而冯小刚的主动到来,恰好给了他一丝丝的希望,于是就拿出100万,让冯小刚拍部贺岁电影。

冯小刚一看这架势,顿时就预感到机会来了,于是就马不停蹄地找演员,找场地,找资金,轰轰烈烈地就开干了。

演员好找,葛大爷和他在“编辑部”有着革命友谊,刘蓓是葛大爷拉来的,何冰杨立新叶京刘震云等人,交情都还可以,坦克场地也是叶京利用大院关系免费搞来的。

叶京虽然讽刺看不惯冯小刚,但在做事上还是很仗义的,而又找来的投资方是紫禁城影业,多多少少也有人情成分在里面。

就这样,冯小刚忙里忙外地开干了,花最少的钱,干最牛的事,该片上映后,一炮而红,票房卖到了3300多万,就这一把赚了三千多万,从此内地江湖上多了一个新词,叫“贺岁片”。

这部电影热播时,整个北京城能贴电影海报的地儿,几乎都贴了,相当地热闹,而此时正在做广告生意的王中磊,看到了《甲方乙方》的宣传海报后,顿时在心里就有了灵感。

拍电影这么能搞钱,哥们还玩什么广告啊,于是一个电话打给了他老哥王中军,哥俩合计着也开始成立影视公司,进军演艺圈。

这哥俩同样是大院里出来的,而且王中军还当过兵,干事雷厉风行,看好的事情,说干就干,毫不犹豫。

从他们做广告生意上就能看出来了,当年王中军从美国回来,靠着给人家刷碗洗盘子积攒下来的10万美金开始创业,仅仅没用了几年的时间就赚到了上千万资产。

而这其中也不知道他用了什么妙招,直接拿下了中石油,中行等众多巨头,为他们做服务。不用说,一般人很难拿到这些项目。

这哥俩一边成立华谊影视公司,一边找项目投资,而英达就成了这哥俩投资的第一个目标对象,投了他的《心理诊所》。

该片上映后,虽未火,也没赚到钱,但却靠广告费就收回了投资,而且还略有赚头。王中军一看这架势,顿时就觉得有戏,认为这事儿管干,这生意好做。

随后他们又投资了姜文,陈凯歌和冯小刚,结果姜文的《鬼子来了》被毙了,陈凯歌的《荆轲刺秦王》扑街了,而唯有冯小刚的《没完没了》赚到钱了。

于是,这哥俩一合计,决定要把冯小刚拉到公司一起玩,但正在中影韩三平手下干活的冯小刚,却有点犹豫了,因为他觉得中影的实力要比当时的华谊强多了。

但,王中军是谁,他看中的人和事儿,就一定要搞到手,没有这点本事,他也不可能在日后成为行业大佬。

所以,面对冯裤子的犹豫不决,王中军直接用钱和股份来砸他,直到把他砸得心甘情愿地为他做事为止,最终一心想要出人头地的冯裤子,还是上了这哥俩的船头。

随后,王中军又用同样的方法搞定了赵宝刚,以及国内最牛的经纪人王京花,而王京花一去就带来了演艺圈内40多位行业大咖,比如陈道明,胡军等人。

至此,华谊在业内日渐壮大,形成了以冯小刚为电影线,以赵宝刚为电视线的两大赚钱点,开始在江湖上大杀四方,所向披靡。

而冯小刚在这个过程中,靠着《大腕》《一声叹息》《手机》《天下无贼》《夜宴》等作品,赚得盆满钵满不说,还把他推到了国内一线导演的行列。

他的名气,已经远远超过了当初带他一起出来玩的郑晓龙,王朔等人,那个嘲笑他的叶京,更是被远远地甩在了身后。

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也不过如此了。

只可惜,成也冯裤子,败也冯裤子。

手里有了钱的他,似乎有点咸鱼翻身的味道,在江湖上不断地风花雪夜咱就不说了,他还口出狂言,得罪了影迷,并且还惹急了一位老哥。

05.

这位老哥不是别人,正是国内有名的小崔同志。

2003年,冯裤子开始凑拍电影《手机》,想了解国内主持人是怎样工作的,于是就找到了当年最红的小崔同志,一顿饭过后,冯小刚就有了严守一这个角色。

而严守一在片中主持的节目叫《有一说一》,观众一看节目形式,完全就是按照小崔同志的《实话实说》改编的。

本来这样改编也没什么,对小崔同志来说,实际上还是个好事,至少帮他做宣传了,但冯小刚为了票房,最终还是把小崔的模型严守一改偏了。

现实中的小崔,老实本分,没有任何的花边新闻,但片中的严守一,却是个渣男,婚内出轨不说,还一下子在外搞了三个女人。

这种改法顿时就让小崔同志愤怒了,并炮轰冯小刚,《手机》应该归为三 级片。面对小崔的炮轰,冯裤子只是嘿嘿一笑,并没有多说什么,毕竟钱已经赚到手了,随你怎么说。

后来,这事慢慢地也就不讲了,但七年后,冯小刚又去招惹小崔了,带着自己的《唐山大地震》去了《小崔说事》做宣传,聊到最后,冯裤子又给小崔施压了,称自己过了几年后,还会拍《手机2》,而女一号选的正是当年和冯裤子打得火热的某冰冰。

如此操作,彻底惹毛了小崔同志,于是这老哥就开始收集证据,要给冯裤子一点颜色看看,最终从范某某身上找到了突破口,挖出了震惊整个娱乐圈的“阴阳合同”。

这事爆出后,范某某立马被封杀了,华谊也直接亏了60多亿,而冯裤子这部电影也胎死腹中,直到现在也没和影迷们相见。

从此以后,冯裤子的事业开始慢慢地走下坡路,一跌再跌,一败再败,这些年来,也只有《芳华》像点样,其他的部部惨淡收场。

后来没法子了,冯小刚在去年又拍了部电视剧,叫《南辕北辙》,同样惨不忍睹,不得已,只好又跑到国外拍了部《忠犬八公》,还是不行。

再加上,他曾经在狂的时候,口出狂言地称观众为“垃圾”,还强迫《芳华》女演员穿着高跟鞋跳舞,结果被陈道明狂怼等行为,彻底惹毛了观众,也败光了自己的路人缘。

还有和华谊的对赌协议中,冯小刚也落败了,最终被资本抛弃,沦为光杆司令,所以如此种种的不顺利,出走美国这事也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不过,这些年冯小刚的确是没少赚钱,在和华谊对赌中虽然输了,赔了2个多亿,但实际上他还是赚了8个亿,除此之外,他前些年综艺也上个不停,也捞了不少钱。

所以,在美国买豪华别墅啥的,这都是小事,即使去了不再回来了,也有可能,毕竟赚够钱了,年龄也够大了,也该是享受一下的时候了。

从网上曝光他在美国的画面来看,两口子那边的朋友还挺多,且热情待客,朋友临走时,徐帆和她养女都用拥抱的方式一一送别。

有网友说,这两口是彻底定居国外了,皮妹一开始还不太相信,但一翻看冯导的微博才发现,他已经清空了微博,没有半点的蛛丝马迹。

可见,冯导是真有可能和江湖说再见了,其实他以这样的方式离别也挺好,但不得不说他是一个有真本事的人,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

“我从一个小市民的家庭里头出来,最后要走上成功之路,也就决定了我的很多接人待物的方式。”

“而所有的这一切,都取决于你取悦于别人的程度。”

0 评论: 1 阅读:88
评论列表
  • 2022-11-02 15:43

    冯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