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愿分享,就是自私吗?事实并不是,那如何帮孩子学习分享呢

微界新生活 2020-01-21 03:32:40
“娴娴,把你的面包分给哥哥一块吧?” “我不要!这是我的面包!” ……… 刚刚两岁多的女儿显得特别“小气”,每每有玩具或食物,在我看来,需要给小朋友分享时,她总不乐意 。虽然有时候也能很愉快的分享,但往往是她自己不想玩的玩具或不太喜欢吃的食物。

这曾一度让我觉得“很没面子”,“自己的女儿真的这么小气吗?”但,在我实际观察和她同岁甚至比她大一些的孩子时,他们也时常发生这样的情况,好像并不是所有的小朋友都那么的大方。 在翻阅了相关书籍后,发现这类行为属于孩子的社会情绪发展,每个阶段的表现都会有所不同,而孩子真正能做到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也是等到五六岁后了。

孩子社会情绪发展 一岁左右的孩子会选择性地喜欢某些人和玩具, 但对于物品所有权概念尚未发展。因此,除非是生理需求物品被剥夺,即使拿走孩子手上物品给他人,多以转移注意力到新鲜事物即可安抚。而此发展阶段他会试探父母对自己行为的反应,也喜爱模仿别人的行为,因此,将手上点心喂他人是一种互动游戏,而家长却可能以为孩子已学会分享,反而误解分享的涵义。 两岁到三岁的孩子正处于自我中心思考、占有欲高,只要是喜欢的,拿在手上就是自己的,更别想要一起玩。因此,出现抢玩具的机率高。而三岁后的孩子开始会分享,但多局限于自己不喜欢的物品。 四岁孩子能察觉别人想要的需求,也可能会尝试安抚玩伴的失落。五、六岁孩子开始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体会想法与感受,也开始懂得控制自己的欲望和遵守团体守则,例如:用说话表达自己的需要、会分享玩具、请求同意、归还物品等。

如果分享是被迫的、未经同意,物品是珍贵、稀有的,那么将变成剥夺。剥夺了孩子拥有的权利,孩子心里反而升起了委屈、生气、难受的情绪,因为他感受到的是“我的东西被别人占有了”。而分享的快乐是一种内在油然而生的幸福感,不期待交换、不期待回馈,而且看到他人接受时会不自主微笑。 从孩子的社会发展脉络中,可以了解到虽然分享是美德,但试想当我们珍贵的物品要出借或分享给至亲好友,都会因舍不得而拒绝别人,或许从这发展观点出发,我们更真正了解分享的内涵:不是强迫将心爱的人事物给他人,而是孩子已经理解物品所有权、同理他人需求、社会化口语表达拒绝或尊重,自然体会分享的美好。 在了解这些后,心里释然了许多,这并不是孩子真的小气,而是这个年龄段的特有的表现方式。而如何让孩子学习分享,也是一件值得在日常稍微注意的事儿。

作为家长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理解孩子物品所有权发展 三岁前的孩子正逐渐发展物权概念,平日可以给予孩子一个物品柜或是玩具箱,让孩子知道哪些是他的玩具、哪些是别人的玩具,自己的玩具放进自己的柜子中。如果孩子拿了别人的玩具玩,转移注意力,拿其他孩子喜爱的玩具来交换即可。 (二)、尊重孩子、同理孩子,并做一个示范的好大人 在出外拜访或是家有访客来临,可以与孩子讨论有哪些玩具是可以与小朋友分享、哪些是他最珍贵的则收起来。日常生活中,也可练习向孩子要求分享,但孩子拒绝时,大人接受孩子的选择,但与孩子讨论他的感觉,例如:“你担心借给了爸爸,可能会弄坏小恐龙?”、“你害怕爸爸会把小恐龙弄不见,晚上就不能抱它睡觉了?” 让孩子在经过澄清后,慢慢理解自己的情绪源头,逐渐转化成回应他人的能力,也可慢慢练习大家都开心的解决方法,例如:“我今天晚上要抱着一只小恐龙睡觉,那我拿另外一只小恐龙借你玩好吗?”

(三)、扩大分享的内涵 分享、祝福、与爱,通常是密不可分,我们也可以透过一些活动扩大分享的内涵及意义。例如:写卡片给朋友、替家人做一件开心的事、整理不需要的玩具或衣服给邻居弟弟,这些都是爱的分享,可以让孩子体会美好的感觉,也可以利用绘本童书的内容来引导孩子(例如:分享、礼物、狮子的盛宴、石头汤、古利与古拉等),不需说教,好好陪伴孩子念故事,改变的种子会慢慢萌芽。 (四)、肯定孩子的分享行为 当孩子自发性分享时,需要明确、正向肯定其愿意分享的动机,例如:“小明刚刚拿了小恐龙给弟弟玩,妈妈知道那是你最喜欢的一只,这真的很不容易啊!”,并可将他人的反应描述给孩子听,让孩子体验到与他人分享的美好经验。

孩子不是天生就大方、慷慨,也不须急着给孩子贴上小气鬼等行为标签。分享,是孩子一次次行为实验累积、学习而来的利他社会行为,需要家长理解、耐心、陪伴练习,才能建立分享美好的循环。 (* ̄︶ ̄):我是蚕豆麻麻,2岁宝宝的妈妈,专注快乐育儿。如果你在带娃中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和我讨论,一起分享经验,解决带娃烦恼,分享带娃快乐。 由于小编也是一位宝妈,有很多抚育孩子的问题需要交流,所以创建了一个交流的地方,各位宝妈可以讲讲自己的困惑,大家也可以一起来讨论,想加入的宝妈可以私信小编,输入“宝妈”,稍等片刻便会回复您的。
0 评论: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