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4个影帝,富大龙的“四字箴言”,撕开了多少明星的遮羞布

大圣侃娱 2021-02-26 16:18:22

富大龙,一个当今文娱体系及娱乐市场下极其失败的从业者。

产出率不高、作品番位无法保证,作品外无形象曝光、无品牌代言。

因为本人影响力和商业价值较低,连带着其身边的工作人员的能力也要遭到质疑。

先前富大龙的经纪人因工作原因想见一下某位明星,被对方直接拒绝:“我当初没大龙火,可短短两年,我现在在哪儿,大龙在哪儿?你的能力可想而知。”

但抛弃所谓的商业层面的价值之后,富大龙又是当下文娱界一位不可多得的好演员。

一位时刻以“文责自负”要求自己,认为演员应该“崇拜知识,追随道德”的、真正的文艺工作者。

富大龙《国家宝藏》嬴政扮相

“关上耳朵”的文艺创作者们

什么是“文责自负”?

这句话用在文娱界,就是说文艺从业者要对自己创作出的文艺作品和艺术角色承担全部的责任。

这种“责任”要求艺人能够接受观众的批评和指正,也要求他们对作品及角色所带来的导向作用负责。

比如作品及言论公开后所产生的社会思想影响和行为模仿。

现在的娱乐圈,能真正做到“文责自负”的艺人,实在是太少了。绝大部分艺人甚至连“接受批评”都做不到。

上到大导演下到小演员,大步走在粉丝和同行的吹捧声编织出的“花路”上,关上了自己接受批评的耳朵。

电影票房不好骂观众水平不够没有共鸣;作品口碑不好骂影评人收了“黑钱”写“黑评”。从来不从作品本身出发,反省一下是不是剧本和演员对角色的诠释出了问题。

对于批评的声音,被观众和行业内尊称为“国师”的张艺谋是这么说的:“做你自己简单地说也不是你自己就可以做好,它不是你自恋。我就来我这一套,我管你?那你这个电影不要放好了,你就拍了以后自己天天看行了,对吧?你拿出去干嘛?”

人当闻百家言,是非不以不辩为解脱。

从8岁入行拍《少年彭德怀》到现在,富大龙从来不惧怕和反感观众的批评,甚至十分感恩。

感恩观众可以如此认真地观看自己的作品和角色。

《大秦帝国之纵横》首播时,网络骂声一片,豆瓣评分低至七点几。

观众指责富大龙诠释的秦惠文王没有一国之王的霸气,嬉笑怒骂太过浮于表面。

愤怒的秦文化粉丝们跑去质问富大龙,给他列了“四宗罪”。

诠释角色之前是否看过原著?帝王喜怒哀乐为何形于表面?演绎的霸气为何如此做作?导演丁黑根本不会拍历史剧,为何要与这样低水平的导演合作?

富大龙看到这篇评价之后非但没有生气,还回复了一篇长文与这位网友探讨表演,行文开头便写了“敬答”二字。

表示自己确实看了原著,另外被观众诟病的“喜怒浮于表面”的问题,其实是富大龙深思后的“设计”。

他认为秦王是多面君王,这样的君主所有的喜怒哀乐都是不对位的,怒也不为怒,乐时也有哀。

他在演绎所有情绪的时候都留了口子,给观众发散和想象的空间。

另外,富大龙不同意网友对丁黑导演的评价。他认为术业有专攻,在某些方面观众确实是“外行人”,做这样武断的评价是不对的。

其实历史上并没有太多的笔墨来描绘秦惠文王这个人。

无法从史书上得到注解,给富大龙的创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最后他选择了用秦国的特征去诠释秦惠文王,这才有了《大秦帝国之纵横》的精彩。

对于富大龙能否胜任“秦惠文王”这个角色,其实当年同剧组和合作演员和观众有着一样的担忧。

宁静就担心富大龙的块头不够大,可能无法在荧幕上hold住大骨架大五官的她。

合作了一段时间之后,宁静就彻底被富大龙给征服了,评价他是“男人中的男人”。

在诠释“秦惠文王”这个角色的时候,富大龙在剧本之外多加了一句自己有感而发的台词。

“于后世千秋万代,每一户人家的窗户,我大秦的明月,必朗照之。”

感谢富大龙老师的诠释,秦国的广袤与浩瀚,我们隔着千百年后又重新感知到了。

“千万别太红”

“人设”是当下娱乐圈活跃的艺人们最常批的一块“遮羞布”。

而在所有的“遮羞布”中,有两块“料”是最常被用到的。

能力不够艺人钟爱“敬业”这一块儿——“TA都那样努力了,你看不到吗?”

知名度不够的艺人钟爱“人淡如菊”这一块儿——“我真的没想过要红。”

他们或主动地输出“人设”加固观众对自己的印象,或被动地承接着观众附加于他们的“人设”,并堂而皇之的享受着这些“人设”所带给他们的红利。

但富大龙不一样,他自己不向观众输出人设,也绝对不接受观众强加给自己的人设。

在接连塑造了几个经典角色之后,“神仙演员”富大龙在网络上有了讨论度,甚至有了粉丝。

网友夸他是“最穷影帝”,不炒作不接广告所以没有钱,出道二三十年买不起房子。

接戏只看剧本不看片酬,只要是好戏片酬给的低也接。

富大龙自己不太接受这些“恭维”,“最穷影帝”这个角色他说自己也承担不起。

他自己说在《天狗》拿了影帝之后他的经济状况就有好转了,慢慢结束了账面上是“负数”的情况。

找过来的戏也慢慢多了起来,确实做不到大富大贵,但是是一直有戏拍的。

对于这种状态,他本人是非常满意的。

“接戏不看片酬”这事儿,富大龙也不认,他笑说片酬给得太低也不行。

观众喜欢塑造“神”。

喜欢将一切美好的品质都堆砌在自己追随和崇拜的公众人物身上。

美好的品质堆砌得太多,就使得这些人的公众形象变得不那么像“人”了——他们没有了缺点。

观众也喜欢打破“神话”。

大家乐忠于看着一个又一个的人摔下神坛,口诛笔伐的同时不忘在心中感慨“原来TA也没吹嘘得那么好嘛”。

富大龙活的清醒,他深知自己只是“一个演戏的”。自知不是“神”,也拒绝被“神话”。

富大龙一直认为,带着枷锁舞蹈,是文艺作品中人物最美好的状态。

简言之,就是人的任何行为和思想一定是被某种思想和意识束缚的,这样的人才是有血有肉的、真正能让观众感动和共情的人。

他不需要“人设”,也看不上讨喜人设背后的商业价值。所以“造神”的娱乐圈并没有诱惑他,他依然只是一个“演戏的”。

富大龙和太太饶敏莉

这个圈子里说自己“不想红”的人太多了,但真的不想红的人寥寥无几。

富大龙或许就是其中一个。

他觉得自己“千万不要太红”,因为当一个演员变成了一个“红的明星”,他走在街上时被人注意的那种感觉就不一样了。

踏踏实实做演员的人,千万不能有这种感觉。

一旦有了这种感觉,就再也体验不到艺术作品里“小人物”的真实心境了。

所以出道三十几年,他依然是那个不被注意的富大龙。

宽松衬衫休闲裤,踢踏着一双鞋去街边小店买肉夹馍,随心又随意。

追随知识 崇拜道德

富大龙不认为喜欢自己影视作品的观众是自己的粉丝,他也不需要“粉丝”。

他绝对不需要喜欢他的观众为他投票、送礼物,更不提倡粉丝到剧组看望自己。

这主要是因为剧组的拍摄地通常比较偏僻,而且剧组是比较特殊的“职场”。

国内几乎所有的剧组都是临时拼凑成的一个“集体”,鱼龙混杂。探班粉丝多以女粉丝和学生为主,富大龙实在担心她们的安全。

富大龙感恩粉丝对自己的关怀,却不需要他们的追随和崇拜。

他自己以“追随知识,崇拜道德”要求自己,并将这样的理念传递给了关怀他的观众们。

富大龙《天狗》

富大龙喜欢演员这个职业。

他通过不停地学习来为“演员”这个职业提供养分,而“演员”这个职业的特殊性也反向灌溉着他,让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更多的时代和职业,学习更多的知识。

拍《紫日》的时候去农村种了好几个月的地,拍《天狗》的时候吃在树林、睡在树林;演隋炀帝时枕头边时刻放着一本《隋炀帝传》,演秦惠文王的时候成了大秦书迷……

不拍戏的时候爱好多多,琴棋书画都能来两手。

富大龙和太太

富大龙出演的古装剧中涉及到“提笔写字”的镜头,大多都是由他本人完成的。

富大龙在片场练字

看剧本也要在地上练

丰富的知识积累和花样繁多的艺术体验,为富大龙的角色创作提供了不一样的土壤。

他在诠释角色的时候,喜欢打破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壁垒,以文化通彼文化。

演《新京城四少》的时候他听黑人音乐,以此激发自己对童玉孝“另一面”的思考和想象;拍《隋唐演义》隋炀帝的时候他听重金属,在他的理解力,隋炀帝的底蕴里带着这样的色彩。

这位弑父杀母、杀兄屠侄的杨广在富大龙的诠释下变得非常的立体和丰富。

一方面,他是黑暗的、残暴的,另一方面,他要是吟诗抚琴,舞剑歌赋的。

再也不是史书上寥寥几笔的那个“横征暴敛、穷兵黩武、好大喜功”的“单面帝王”。

从业34年,富大龙以“文责自负”为自己的职业箴言,短短四字胜却万语千言。

他是演员中的诗人,诗人中的农民,农民中的士大夫。

期待富大龙老师能为观众带来更多的作品和更多的荧幕角色。

(富大龙手中的4个影帝分别为:华语电影传媒最佳男主角、华表奖最佳男演员、金鸡奖最佳男主角、电影电影艺术学会金凤凰奖)

0 评论: 7 阅读:1478
评论列表
  • 2021-03-18 23:18

    第一次看他是战争子午线抱着地雷跑去炸军车,第二部是紫日,这些年也关注他,很干净的一个演员

  • 2021-03-15 13:30

    在康藏茶魂的片场,有幸与大龙老师同台,虽然我只是一个小小的配角,但真的被大龙老师表演所释放的感染力所折服!

  • 2021-02-26 22:38

    我来顶他

  • 2021-02-26 22:24

    在这个装逼的年代又有什么用,你看,连评价都没有几条,如果是菜姐姐,路姐姐分分钟几千上万条。[得瑟]

  • 2021-02-26 22:10

    好演员

  • 2021-02-26 21:51

    他在《隋唐演义》里面饰演的杨广,演的特别好,让人印象很深,本来我就喜欢隋唐历史,杨广这个角色算是演的有血有肉

  • 2021-02-26 21:41

    富大龙是个好演员,尽职尽责,活的充实,活的明白。我觉得这应该就是一个演员最好的心态了。乱花渐欲迷人眼,虚假的荣耀,拿了是要付出代价的,不是每个人都承受的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