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破10亿,助攻张译成百亿影人,却扯下中国电影圈的遮羞布

娱有瘾 2020-08-25 18:20:58

在全网几近铺天盖地的宣传与夸奖声中,《八佰》总票房已经突破10亿,同时也打破了多个纪录。

点映破2亿的数据刷新了中国电影史上最高的点映票房纪录,同时它也是中国影史第75部破十亿的电影,近5年来票房口碑最好的战争片。

按照现在日均破亿的票房成绩来看,这部电影在9月4日诺兰的《信条》上映前基本没有对手,破25亿也只是时间问题。如果下半年国庆档没有大片爆发,那这部电影就是奔着年度票房冠军去的。

电影票房的辉煌也直接就提升了电影主演们的成绩,张译就在8月24日通过《八佰》成功晋升为内地第六位百亿票房电影人。

百亿电影人是否在“自欺欺人”?

在《八佰》上映前,张译的个人总票房已经来到了90亿,在总票房男星榜上甚至未进前十。

从数据统计上可以看到张译的个人票房数据统计包括了《红海行动》《我和我的祖国》《攀登者》等主旋律作品。

其实目前票房破百亿的电影人或多或少都吃了主旋律电影的票房红利,其中就包括第一个破百亿票房的吴京。

可以这么理解——百亿电影人的标签就是从吴京开始有的,在中国商业电影体系逐渐发展健全还是在近10年的事情,这个时候观众才开始把商业电影的票房与电影演员挂钩,于是便产生了一个“百亿票房电影人”的称号。

在《战狼2》之后吴京个人总票房实际上只有76亿,不过随着《流浪地球》在2019年2月12日突破24.63亿票房,吴京的个人总票房来到了100亿大关,紧随其后的有邓超,沈腾以及王宝强。

而目前票房破百亿的电影人与上面的名单有所出入,除了吴京之外分别包括黄渤、杜江、沈腾、邓超以及张译,靠近百亿影人大关的还有井柏然、王宝强、欧豪以及古天乐。

且不说未达百亿票房的几位电影人,在前6名中有多位影人的电影成绩就存在不少质疑声。

比如杜江,他明面的个人票房是118亿,但最大的票房来源是《红海行动》《来电狂响》《中国机长》以及《我和我的祖国》,在这些作品中杜江没有一个男一号,那这些票房成绩算在他身上就不合理。

张译的票房成绩算法也是有争议的,首先在《八佰》中张译塑造的老算盘就不能称之为男一号,因为故事主线明显不是他,而且电影中还有欧豪、王千源、姜武三条线同时展开。

在中前部分的戏份中,欧豪的端午才是核心,他一开始想的是跑,最后看到了战争的残酷最终成长为爱国斗士壮烈牺牲,这样的戏份才是本片“成长”主线的最好写照。

另外王千源塑造的老兵油子羊拐贯穿了整部电影,按照戏份重要程度也是比张译的老算盘更有存在感,那张译算是主角还是配角呢?

从《我和我的祖国》到现在的额《八佰》,主旋律电影大多是全明星阵容出演,很多角色可能只有一两分钟的镜头也是被当成主角,那电影票房能算在这些演员的个人总票房中吗?这样显然是不合理的,在剔除主旋律电影的票房成绩之后,还有几个演员能破百亿票房呢?

中国电影圈的票房号召力假象

在中国电影圈有一个怪现象,观众会把电影的票房当成一部电影好坏的主要评判标准,其次才是评分。

一个电影人主演的电影拿下了高票房最大的意义就是提升了演员的曝光度和咖位,这可以成为演员与投资方谈片酬最大的筹码。

所以才有了“票房号召力”明星这种说法,只要当红某位明星有新电影上映,那不少观众就会说“某某明星能否撑起票房”,当电影票房没有达到预期,那观众又开始吐槽“某某明星扛不起票房”。

事实上,一个明星真的能决定一部电影的票房成绩吗?显然这样的说法就是片面的,电影的好坏取决于剧本的质量,导演的调教水平以及演员的表现。演员的知名度或许会吸引一些观众观影,但电影本身的质量才是决定票房高低的核心。

如果现在还是一味强调演员决定了票房这个理念,那就回到了三四年前流量时代大量采用当红流量明星当主角就能收割票房的时代,那便是中国电影的退步。

张译成为百亿票房电影人的同时也揭下了中国电影圈的遮羞布,票房并不是衡量一部电影优劣的标准,也不是决定电影人咖位的指标,因为许多优秀的演员更多的重心是在文艺片而不是商业片。

最后还是要恭喜张译在电影圈的成绩越来越好,在《八佰》之后还有《悬崖之上》,《一秒钟》,《金刚川》等几部主角电影,那也是他进一步爆发的机会。

0 评论: 0 阅读: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