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作为上一届的宫斗冠军,对着一众儿媳妇,是有些厌烦的。她见惯了太多的争风吃醋、尔虞我诈,确实不愿参与后宫的琐事。
之前皇上就向太后提议,想让甄嬛到太后面前露个脸,就是有点儿见家长的意思。
丑媳妇见了公婆,证明甄嬛便是自己家的人了,腰杆也能硬气一些。
当时太后以“等到她熬到嫔位再说”回绝了皇上,这宫里的贵人就像花一样,实在看不过来。
太后真正想表达的是:看看甄嬛是否有实力熬到嫔位,这宫里从不缺美貌的女子,缺的是美貌与智慧并存的战斗型人才。
若是个花瓶,有什么可见的。
可是还没等到甄嬛熬到嫔位,太后便接到了两起状告甄嬛的案件:
一次是丽嫔嚼舌根,说甄嬛恃宠而骄,占着皇上不松手,吃独食;
另一次是华妃说甄嬛奢靡无度,翡翠玉鞋配蜀锦衣裳,当真是宫里独一份的宠爱。
太后再不情愿出面,可是为了后宫的安宁,也不得不会一会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莞贵人。
于是趁着腊八请安的日子,太后特意留下了甄嬛,给她出了三个考题,来验证一下丽嫔和华妃所述是否属实。
若是真的,正好可以借机敲打甄嬛一下,杀杀她的威风。
送衣服既然华妃说甄嬛喜欢名贵的衣服和鞋子,那太后就专挑贵重的料子给甄嬛。
所以当着众人的面,吩咐竹息姑姑取两匹云锦赐给甄嬛。
“云锦”是什么?
肯定是不次于蜀锦的名贵丝制品,太后宫里的东西自然是最好的。平时有什么进贡的东西,皇上都是可着太后先挑,然后再分给其他嫔妃。
这个细节既能考验出甄嬛的物质欲望,又能安抚华妃的醋意。
既然华妃有理有据地说甄嬛奢华,那太后就得做出解决之法。
不然后宫的妃嫔都像甄嬛一样,还不把皇上的钱财都败坏光了。更重要的是太后知道了还不约束,岂不是纵容员工犯错?
但有了这两匹“云锦”的考验,华妃的谎言便不攻自破了。
可以看出,这么好的料子,在往后的日子里甄嬛并没有穿在身上显摆,反而日日朴素无华地去太后宫里抄写佛经。
再反观华妃,因为太后赏了一支步摇,便特意定制了一套与其价值匹配的亮丽无比的衣服穿在身上。
太后故意说自己眼神不好,都觉着华妃的衣服光彩夺目。
可华妃听不出太后的讽刺,还美滋滋地说娘家供着自己的吃穿用度,不必花费宫里的开销。
这么一对比,很明显华妃是在诬陷甄嬛,而她才是那个最喜欢奢华的人。还真是猪八戒倒打一耙,恶人先告状。
太后赐甄嬛衣服既是考验甄嬛,也是堵华妃的嘴,一石二鸟。
瞪皇后赏完了衣服,太后又亲切地问甄嬛:“会不会写字啊?”
甄嬛还没回答,皇后先抢了台词:“莞贵人才情甚好,也通诗书。”
这个时候太后用力地斜视了皇后一眼,皇后便立刻闭了嘴。
原先我看到这的时候,只是单纯地以为太后是在嗔怪皇后多嘴,所以打断她的话。
可是看皇后的表现,似乎对打断太后的这个行为习以为常。
倘若太后以前对皇后有过这样的警告,那么皇后自然不敢轻举妄动,一旦有这样的场合,必是谨言慎行。
所以皇后应该经常这么做,才会那么的丝滑无惧。
就像太后知道是皇后害得富察贵人流产,这么大的事,仍是回到宫里没人的时候才对皇后发难。
可见太后十分顾及皇后的面子,准确地说是顾及乌拉那拉氏的颜面。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是太后默许皇后这么抢白的,为何这次用眼神制止了呢?
单看这个片段确实难以捉摸,可是结合着后来的情节看,就了然了。
甄嬛从太后宫里抄完佛经,回到自己住处,有这样一个镜头:皇上来甄嬛宫里,甄嬛没等皇上,自己先睡下了。
而后甄嬛又劝皇上:“天寒地冻的雪又大,臣妾以为皇上会就近去皇后娘娘宫中歇息呢。”
看到这答案就浮出水面了:原来太后是故意给皇后脸色瞧,让别人以为自己和皇后不和,那么肤浅无知的人便会借机生事了。
而甄嬛竟然读懂了太后的意思,虽然太后没给皇后好脸色,可是皇后毕竟是太后的表侄女,毕竟是乌拉那拉氏的血脉。
外人再怎么得宠,也不能僭越过皇后去。
甄嬛劝皇上不听,便以事实来警示皇上:“昨儿臣妾去请安,还看见皇后娘娘画了幅‘寒梅图’,皇上可瞧见了?”
在古代绘画艺术里,竹喻丈夫,梅喻妻子。
甄嬛明白了太后的用意,便借早睡来冷落皇上。几番劝说之后,皇上终于妥协了,答应去皇后宫里用晚膳。
这一关,甄嬛也顺利通过了太后的考核。
抄佛经既然丽嫔和华妃都说甄嬛是个拈酸吃醋、独享雨露的妒妇,那么甄嬛一定是个心浮气躁、离不开皇上一日的小女儿角色。
所以太后用抄写佛经,这样需沉心静气才能做好的事情来测试甄嬛。
太后似唠家常般问甄嬛:“日日让你来抄经,你自己得空的功夫倒是少了。”
一个妃嫔有什么事干,得不得空有什么要紧。
太后这么说是在暗示甄嬛:和皇上见面的时间少了,你难道不着急吗?不想皇上吗?不担心失宠吗?
甄嬛不急不躁地回答:“能为太后抄写佛经,是臣妾的福气!”
这回答,甄嬛便是告诉太后:我可不像华妃形容的那么善妒,没有皇上,伺候太后也是一样的。
太后又故意扰乱甄嬛的心神,说道:“雪下得好大,连树枝都压断了,你这孩子心倒静。”
一般这样花季的少女都喜欢下雪天出去赏玩,打雪仗啊,折梅花啊,像淳儿那样,带着几个宫女肆意玩耍。
甄嬛之前不也是下雪天出去许愿嘛,才撞上皇上的。
太后对甄嬛这样少年老成的心态有些怀疑,本该是好动的年纪,怎么能这么老庄持重呢?
甄嬛巧妙地接住了太后的话:“原本心不静,到了太后这里抄写佛经,心就慢慢静下来了。可见安神宁心,佛祖真言是最好不过了。”
有了这一次的抄佛经经历,甄嬛便通过了太后的考核,成了识大体、懂事理、知进退、有智慧的好儿媳人选。
所以,得知皇后在后宫一人独大的时候,太后力排众议让皇上接甄嬛回宫。
多亏了甄嬛的机敏,才能在上届宫斗冠军的眼皮子底下全身而退。
所以,要好好地培养自己“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这项技能,太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