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怎么过腊月呢

天福寿园小福 2022-01-07 17:20:43

进入腊月,年就越来越近了。古人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年之尾,正是好好储备粮食,准备过冬的时候。忙碌了很久的人们,特意选出来的一段时间用来犒劳自己,可以不工作,与亲友聚会,尽情吃喝。

据说,年起源于商朝的祭神祭祖活动。商代以腊月为一年之初,腊月时,农事不再繁忙,人们便准备各种祭品祭祀神灵,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免去灾祸。

那时,祭祀神灵这种活动,还是当时的商王以及贵族阶层所独有的。占据社会多数人口的是普通人和奴隶,他们并不祭祀,奴隶还是部分大型祭祀里的祭品,和玉器、青铜器并列。并且在商朝中后期,祭祀变得越来越频繁,使用的奴隶也越来越多,最终使得商王朝覆灭。

周朝时,农业发展变快,需要大量人口从事农业,因而用奴隶祭祀的情况变少,用各种粮食和野菜祭祀的频率变高,一年四季都有固定的农作物作为祭品。春祭用韭,夏祭用麦,秋祭用黍,冬祭用稻。并且吸取商朝灭亡的教训,使用的祭品也在精不在多,并且十分注重“德”、“忠信”等价值的融入,使得祭祀慢慢成为一件欢乐的事,而不是奴隶们的血色恐怖。

到了汉代,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它所提倡的孝文化迅速蔓延至汉王朝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官员考核方面,有“举孝廉”;在殡葬理念上有“事死如事生”,厚葬之风盛行;而在年节祭祀方面,上到天子下到小官百姓,都要祭祀自己的先人、亲友,乃至没有血缘关系的古代圣贤。

汉代开始,这种家家户户祭祀自己祖先的活动逐渐兴盛,除过年时祭祖外,清明节时,家家户户也祭祖,在道教影响下,又新增了中元节这样专门祭祖的节日。反倒是原本起源于祭祀活动的年节,从汉代开始逐渐增加了宴请活动。

唐初,玄武门之变后,官方发布诏令,禁止供奉非正统神祗。腊月变成了专门腊百神的日子,而年节也逐渐与专门的祭祀活动分离,变为休息、宴请亲友的节日。宋代出现了放爆竹、举办庙会、过年的习俗,年节的娱乐性越来越明显。

一直到清末,过年都是大家期盼的,集社交、休闲娱乐、传扬传统文化于一身的节日。民国初,为与西方世界接轨,引入了公历以及“元旦”。但老百姓过了几千年的年,对外来的元旦并不买账,因此1914年,民国政府又规定了农历年为春节,同样放假。

一直到现在,年节都是中国人民最重要的一个节日。近两年,由于新冠疫情,国家和政府都号召大家就地过年。其实在哪里过年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能平安健康的与家里人联系。想要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不必都在春节这几天,平时尽孝,多嘘寒问暖,多联系,聊一聊近况,都是团圆

0 评论: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