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流浪记》有多超前?身披童漫外衣,却是社会百科,充满隐喻

历来有些现实 2020-05-25 17:45:06
一部三毛漫画让几亿人爱不释手,一部三毛电影感动了几代人,"三毛"是怎样诞生的?

昨天去医院看望一个朋友的孩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孩子已经八岁,身边有四个专职陪护: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还有姥姥姥爷、姑姑姨妈是替补陪护,各种好吃的东西像小山一样堆在床头。

其实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幕,现在的孩子就是太阳,就是公主,不会受一点委屈,在学校一旦受有个磕磕蹭蹭,或者挨两句训,孩子父母甚至孩子的长辈们都会全体出动、前往兴师问罪。

如果给他们看《三毛流浪记》,问他们三毛是谁,他们准会连连摇头,他们只喜欢《熊出没》、《大头儿子》和《小猪佩奇》,里面的场景快乐、自由、充满阳光,三毛生活的场景跟他们相距太遥远,非常陌生、恍如隔世。

60后70后的朋友们的童年中,没有不知道三毛的,没看过《三毛流浪记》电影和漫画的人不多。

三毛出生在旧中国,是上海滩的一名流浪儿童,三毛的形象非常简单,庞硕的脑袋,上面只长了三根头发,两只大大的眼睛非常有神,天真可爱、活泼调皮。如果生活在现在,那一定是家里的宝贝,衣食无忧,百般受宠,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上课,星期天到公园去尽情玩耍,吃披萨、汉堡,回到家里躺在沙发上看动画。

可是三毛没有家,没有亲人,没有人给他一点关爱,路人给他的,只有斥责和冷眼。

饿了,吃别人扔掉的残渣剩饭,吃贴广告用的浆糊;累了,就睡在下水道、睡在垃圾车里;冷了,就把破麻袋拿来,披在身上御寒。

小小年纪,他什么样的事都做过,什么样的苦都吃过,卖报、拣垃圾、帮别人推三轮车...以换取微薄的收入。

可是不管他怎么吃苦,如何拼命干,永远都吃不饱,穿不暖,上海滩很繁华,却没有一片能够安放他小小身躯的地方。

但悲惨的遭遇,并没有让三毛随波逐流,去偷去抢去学坏,他命运凄凉,但内心依旧纯良——不过他的行为并没有得到大家的赞许和感谢,反而被人歧视和误解。

有一天, 三毛在流浪的时候,在路旁看到一个鼓鼓的钱夹,里面的钱应该可以够三毛买好多喜欢的玩具和好吃的东西,可是善良的三毛没有动心,毫不犹豫把它交还了失主。

可是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失主不但没有说声谢谢,反而把三毛当成偷钱包的小偷,将他毒打了一顿。

上海滩的地痞流氓看到三毛孤身一人,年少不更事,就利用他干各种坏事。

可是聪明的三毛有自己的底线,宁可挨饿受冻,也不去做伤害别人的坏事。

后来,一个好心的贵妇人可怜他,说要收养他,把三毛领到了家里,给他穿上了皮鞋,让他有个温暖的家,但是三毛不适应贵妇人家里的一切,也不习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更不习惯贵妇人对他进行富人式管束。

在贵妇人专门为他举行的酒会上,他把整个场面搅得鸡犬不宁,扔掉华丽的衣服,重新披上麻袋片,又回到流浪的伙伴中间去。

直到新中国成立,三毛才结束了流浪,过上了正常的生活。

这就是《三毛流浪记》的梗概,它里面的三毛形象生动鲜明,故事扣人心弦,让几代中国人痴迷,很多人看了不知道多少遍,三毛也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电影里三毛的这个生动鲜明的形象,是根据张乐平的同名漫画改编而成的,他也因此被称为"三毛之父"。

张乐平是个漫画家,但他创造出三毛这个形象绝不是灵光闪现的偶然,恰与他自己童年的经历有关。

1910年,张乐平出生于浙江海盐县,母亲擅长刺绣、剪纸,母亲的刺绣栩栩如生,让张乐平从小就迷上了美术。

张乐平的父亲是一名小学教师,微薄的薪水难以维持一家六口的生活。

张乐平几岁了连个正式的名字都没有,人们都是叫他的乳名"三毛"。“小毛头”本是江浙一带对孩子的昵称,给孩子取乳名往往有这样的习惯,家里有几个孩子,往往就大毛,二毛,三毛……就这样依次排下去。

张乐平是兄弟三人中最小的一个,在家里的属于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角色。由于家里弟兄多,在家里没有存在感。

小时候的张乐平在外面受委屈更是常有的事,而且受委屈之后,到家也不敢说,因为说了也没有用,小小年纪倒学会了忍气吞声。

但是张乐平并没有消沉,他学习非常勤奋,画画更是刻苦,村边的沙滩是他的画板,河边的芦苇做他的画笔。

1923年,在老师的指导下,13岁的张乐平创作了平生第一张漫画《一豕负五千元》,讽刺了当时丑恶的社会现象,在当地一举成名。

就在张乐平再接再厉要继续学习的时候,家里出现了变故,无力供养他继续上学,15岁的张乐平不得不含泪辍学到上海郊区的永源木行去当学徒。

旧社会当学徒的日子非常艰辛,天不亮就要起床,将店里店外都要打扫一遍,然后就是干各种杂活,一点都不能马虎,不能出半分疏漏。就这样从早忙到晚,谁的脸色都要看,谁的斥责都要忍受。真可谓看尽世间百态,尝遍人生百味,这种经历对年少的张乐平来说,是永生难忘的。

正是张乐平少年时学徒的艰辛生活,让三毛的形象在心里诞生,产生了创作的冲动。

张乐平是不幸的,因为家境贫寒,他没有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完成学业,留下了终身遗憾。但他又是幸运的,在自己的努力下,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张乐平上过私立美术学校,学到了不少知识,绘画水平也大有长进。

后来张乐平在一家广告公司绘制广告画和加工来稿,也为教科书画插图,之后又进了三友实业社当绘图员,还画过一些时装设计画,跟别人合作出版过时装设计的书。

1929年,19岁的张乐平开始向上海各报纸投稿,并逐渐成为专职漫画家,为多家报纸提供漫画作品。

1935年,张乐平把自己脑海中的三毛变成了一幅幅漫画,影响许多国人的童年的《三毛流浪记》便这样诞生了。

三毛的形象就是我们文章开头描述过的,大大的脑袋,圆圆的眼睛,头上只有三根头发。三毛奇特的造型一问世就深受大家的喜欢,引起各界关注。天真、善良、倔强、调皮的三毛成为大家的伙伴,三毛的苦难经历也深受大家同情。

《三毛流浪记》中,有很多对社会乱象的无情影射。

洋人大于官爷,官爷大于土豪,土豪大于百姓

爱心救助机构弄虚作假、中饱私囊

这一幕在现今的委内瑞拉等国家仍在上演

竞争降价版的卖儿鬻女

真娃娃不如假娃娃

关查报馆,拘押报人

人不如狗

“到此一游”的滥觞

松开狗绳的不文明遛狗行为?

这是建国后的创作,其意自明

《三毛流浪记》充满对社会现状的隐喻,把当时上海十里洋场商品经济极度发达、社会分化也极度严重的社会图景,极为生动地如实描绘了下来,很多镜像都是超越现实的存在,从这一点上来看,堪称社会大百科全书。

《三毛流浪记》形象刻画了一个乐观、善良、勇敢、坚强、可爱的流浪儿三毛,生动描述了旧中国流浪儿童的苦难生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以后又被改编成电影故事片、木偶片。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成为大家童年不可磨灭的记忆。

0 评论: 0 阅读: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