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才子临死前被锦衣卫请吃饭,醉酒后冻成冰棍

窗外的白杨 2021-09-01 12:44:43

这个大雪下得正紧啊,锦衣卫拖着一个喝得烂醉如泥的犯人,就像是拖着一条死狗一样,扔到了冰天雪地。很快雪就把他掩埋了,冻成冰棍,这样大明第一才子解缙就这样凄惨地告别了他传奇的一生。

解缙何许人也?他乃江西吉安人士,自小聪慧过人,有“神童”之说;参加乡试(省考)名列榜首,参加廷试三甲第十。

深受“屠夫”朱元璋的喜爱,朱棣曾深情地对他说:“以后啊,在朝臣面前,你我以君臣相待,私下里我们情同父子,你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很多人都不信朱元璋的鬼话,都替解缙捏把汗,毕竟伴君如伴虎。要知道,当时的朱元璋已经杀红了眼。为了能确保朱家王朝千秋万代,他几乎杀光了所有对皇位有威胁的功臣。

比如,文臣汪广洋,刘伯温,胡惟庸等,而武将则有蓝玉,周德兴这些人,他们都是开国的大功臣,却都因朱元璋的猜忌,找了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将他们杀害。

而且他杀起人来都不是杀一人而已,大多都是以谋反为名,诛死九族,绝不留下后患。每天下面大臣上朝都要跟家里郑重道别,正如生离死别一般,能够侥幸回来的,都要庆贺一番。

有人说这样的官我不干还不行吗,那还真也不行,你不想当官难道是对我“老朱”有意见吗?那也要杀,从此,朱元璋落得了一个“屠夫”的称号。

这样的举动,连他的亲人都看不去了,他最信赖马皇后,这是跟他患难与共,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在她的求情下,才幸免救了几个功臣的孩子。

他最喜欢的大儿子朱标,也对父亲的做法提出了异议。朱元璋大为恼火,心想:别人不理解就算了,老子所做的一切不都是为了你。

于是有一天,他把儿子朱标叫来,让他把地下一根浑身是刺的棍子捡起来。朱标看了地上的棍子,再看看高高在上的老子,终于低下了头。

朱棣这是让他明白:老子为了能顺利地把“接力棒”(皇位)传到你手中,必须把上面这个“刺”(功臣)全部除掉。

但出生牛犊的解缙眼里就没有个怕字,他对朱元璋宠幸很是感冒,当时朱元璋走到哪就把他带到哪。他还上了万言书,纵谈国家治理的大政方略,他的才能深得朱元璋的赞许。

这就像是一针兴奋剂,让解缙更为放肆,他又向朱元璋呈上《太平十策》,里面甚至对朱元璋杀戮功臣的行为提出了批评。朱元璋虽然不高兴,但是并没有责备他。

但是他恃宠骄纵的行为,却得罪了权臣。他指责兵部玩忽职守,兵部尚书沈潜大为恼怒,直接上书诬告;最后一位功臣韩国公李善长因涉案谋反,他也上书为其辩冤,朱元璋忍无可忍,让他怎么来的也就怎么回去了,罢官回家。

临走之前,朱元璋送他一句话:“小子,你火候不到,还要修炼,十年之后再来找我。”但还没有等到十年,就在此后第八年,朱元璋就死了。这让他心里非常失望,但是这八年的“冷板凳”并非白坐。

他在家修书立说,人也变得“活络”起来,他靠着以前在朝庭的关系,他到处活动,终于获得了第二任皇帝朱允炆的信任,官复原职,任翰林待诏。

没曾想到朱允炆因为削藩问题,引起他的叔叔朱棣造反而且还取得了成功,成为大明朝第三任皇帝。此时的解缙早已变成官场的油子,立刻向朱棣投降效忠,没有了当初的气节可言。

当时朱棣甚为高兴,要知道,当时朱棣跟他老子一样,是个“屠夫”第二,对于当时无论是投降的还是反抗的都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屠杀,手段比起他老子朱元璋来,有过子而无不及。

仅举一例,当时知识分子的精神偶像方孝孺被称为“天下读书人的种子”。朱棣造反时,讨伐燕王的诏书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兵败之后,燕王朱棣登基,让他草拟即位诏书,但是他誓死不屈。

当时很多人为他求情,比如朱棣的最重要的谋臣“黑衣宰相”姚广孝都劝朱棣说:“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但是屠夫朱棣不为所动,不但杀了他,还灭了他的十族。您有可能认为我这是写错了,应当是九族,但是我非常痛心地告诉您:

这确实是10族,除了杀光他的亲戚,还加上他的朋友与学生,一共杀了873人,“朱屠夫”这又是创造了历史。

当然,朱棣也不傻,他不能得罪天下所有的读书人。杀了一个方孝儒,必须扶植一个新的读书人形象。对于这时候坐了多年“冷板凳”的解缙投怀送抱,当然是大喜过望。

这时解缙的“棱角”早就磨平了,俨然已是官场的投机主义者。他对新皇帝朱棣是百般讨好,而朱棣也认为解缙是先皇朱元璋看重的人,而且确实是有才,于是他就重用解缙。

无可否认,虽然朱棣杀人如麻,但是他在中国历史上做出贡献也是令人瞩目的:他五次亲征蒙古,保证了边界安全;派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西海岸,结交世界;迁都北京,维护了国家的长治久安。

而这个没有文化跟他父亲一样的“大老粗”,但却干起了很有文化的事,也因此让他千古留名。

他让时任内阁首辅的解缙亲自主持编撰《永乐大典》,这部书不仅是中国最大的一部类书,也是“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解缙担任总编撰之时,年仅34岁,可见解缙确实乃旷世奇才。

虽然解缙受宠,但是他想到皇帝“轮流坐”,总会一天要换人,为了能确保自己世代受恩宠,所以他参与了拥立储君的活动。当时朱棣大儿子朱高炽已经立了太子,他宅心仁厚,深得文臣们的拥护。

但是他长得很胖而且还是个瘸子,连走路都让人扶。这也是让朱棣一直不满意的地方,毕竟贵为九五之尊的皇帝怎么能是个残疾人呢,这也太丢老朱家的面子了!

而次子朱高煦却跟他老子朱棣一样很能打仗,长得也是仪表堂堂,而且他还多次冒死把朱棣从战场上救了出来。朱棣也多次表达对他欣赏的话和对他大哥朱高炽身体不好的忧虑,让他想入非非。

当然还有重要一条:朱棣是朱元璋第四个儿子,他是发动“靖难之役”才夺取的皇位。而且朱高煦经常以唐太宗李世民上位史来说事,他自认为是不是长子并不是很重要,而且他功劳大、身体棒,又得到朱棣的赏识,所以皇位是志在必得。

现在把难题都交给了朱棣,这两个儿子都不错,手心、手背都是肉,但当时他的内心确实更倾向于朱高煦。此时的解缙是太子朱高炽的拥护者,看见朱棣摇摆不定。

就提醒他:废长立幼会造成国家的动乱,有唐朝“玄武门之变”重演的可能,最为关键的是你还有个“好圣孙”。

这个“好圣孙”就是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也就是后来的明宣宗。因为朱瞻基一直为朱棣所器重,收在身边教养,这才让朱棣下定了立朱高炽为储君的决心。

可想而知,朱高炽对解缙是感激不已,而解缙已经是功臣自居,想着继续荣耀。但是立储这个事关根本,“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他讨好了朱高炽,却得罪了朱高煦,这也为他的悲惨结局埋下了祸根,也从此朱高煦对解缙恨之入骨。

可惜解缙不知危险,还洋洋自得,甚至对于朱棣让朱高炽带兵去攻打安南(今天的越南)也表示反对,朱棣深感不满。

而是接下来,朱棣对太子朱高炽越来越不满意,反而对次子朱高煦越来越器重。因而朱高煦更加骄横了,朱棣让他去当云南当藩王,他也借口就是不去,死活都待在南京。

这让解缙坐不住了,他向朱棣进言,说现在朱高煦的礼仪排场已经超过了储君太子朱高炽。这让朱棣非常生气,批评他这是离间他俩个儿子的骨肉亲情。

到了这个时候,朱棣其实已经对解缙很是不感冒了,但是他还是没有察觉,还不自重。后来朱高煦又连续诬告解缙泄露朝庭机密、考场阅卷不公等问题,让他一贬再贬,最后发配到今越南境内。

如果此时解缙能够自省,他也许能保住性命。但是他就是个不识时务的人,利欲熏心,耐不住寂寞。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进京汇报工作,当时朱棣正跟蒙古军打得不可开交,太子朱高炽留在京城监国。于是解缙就跑到了太子那里,这在当时有图谋不轨的嫌疑。果然朱高煦趁此机会进谗言,说解缙私见太子还“无人臣礼”。

朱棣听了后非常生气,此时解缙却“狗拿耗子”在返回路上发现赣江两岸旱情严重,不识时宜上书引水灌田。他也不想想,这些关他何事,难道这个朝庭离开你解缙就不行了?于是,朱棣大怒立刻让锦衣卫把他抓捕入狱。

当然,像解缙这样特殊的犯人,没有皇帝的旨意,锦衣卫是不敢对他怎么样的,因为说不定哪一天就能出来。永乐十三年(1415年),锦衣卫都指挥佥事纪纲上囚籍。

朱棣见到解缙姓名问:“缙犹在耶?”纪纲会意,用酒将解缙灌醉,而后拖到积雪中埋起来,解缙立刻死了,时为其年正月十三日,此时解缙年仅四十七岁。

这也就是文中开头的一幕,那么,大明一代才子解缙死得为什么会这么惨呢?究其根本原因可以认为智商很高,情商太低。他这样的人还要政治投机,参与皇帝的家事,本身就是个悲剧。

如果解缙安安心心做学问,不钻营官场,也许根本不会引来杀身之祸。可是男人就是最喜欢这世上最脏的两样东西:一是官场的政治,二是女人的**。

即使他死到临头,也根本没有想到自己为何被杀。他也不想想:朱高炽是个残疾人,你整天又以拥立储君之功自居,野心勃勃,而且又那么有学问有威望,这让朱棣怎么放心他呢?

这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他没有学到同时代的五朝元老杨士奇半分,他也是朱高炽的最忠实的拥护者,可人家做得却不显山露水,才会创造世代恩宠的奇迹。

以上内容是出自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没有看这本书之前,明朝那些事儿确实让人匪夷所思:皇帝何以成了“屠夫”的代名词、太监怎么搞得比皇帝还牛、特务机构无孔不入到底有多厉害、明代第一才子何以被活活冻死、被誉为“天下读书人的种子”方孝儒为什么会被灭了十族,还有荒淫任性的正德皇帝、28年不上朝的万历……

该书以一种网络语言向读者娓娓道出三百多年关于明朝的历史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历史中陌生、模糊的历史人物在书中一个个变得鲜活起来。《明朝那些事儿》为读者解读历史中的另一面,让历史变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

0 评论: 0 阅读: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