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历经不少浩劫,每次都逢凶化吉,何时再现600亿的辉煌?

Idlemovie 2022-12-07 20:04:03

中国电影的底子很厚。

纵使现在的发展有些不尽如人意,但是在过去却是艺术的高峰。

第三、四代导演,以及他们所拍的电影,许多都成了高山,让后来者仰止,还促进了中国电影的进一步繁荣。

战乱结束之后,中国电影迎来了新启蒙。

第三代导演延续了左翼电影运动时期的精神,即电影应该具有社会价值和精神价值,而非单纯的娱乐片。

尤其是建国十周年时期,更是诞生不少佳作,如正面描写资产阶级的诗电影《林家铺子》,劳动最美的蝴蝶泉边《五朵金花》等。

这一时期,第三代导演的电影基本侧重于写实与榜样。

他们用成熟的电影方法强调榜样的力量,关注中国大地的民生,边缘人物,所以六七十年代是主旋律的盛世。

让主旋律成为主流,第三代导演功不可没。

他们几乎每一个人都拍过以榜样为主的主旋律,而且大都成了经典,流传至今。

谢晋的《红色娘子军》,用真实的笔触描绘一段传奇的故事,主人公吴琼花由一心报私仇到为家国大业的变化,拍的逻辑分明、条理清楚。

不同于以往讲述大情怀、大集体的《上甘岭》,《红色娘子军》以个人视角出发,用一段平实但能让每个平凡人共情的故事重新定义了主旋律电影。

还有水华根据小说《红岩》改编的《烈火中永生》,王苹的《永不消逝的电波》《霓虹灯下的哨兵》。

这些主旋律电影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让角色和故事立得住,既有真实的“真”,又有真情的“情”。

电影中并没有强行煽情,故意用一些戏剧冲突制造一些生离死别,看起来又空又假,就是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和一个动作,便让观众接受并自然的落泪。

除了真情之外,那个时期的主旋律电影还能看到不同的战术,如成荫的《南征北战》。

片中的牺牲都是有价值的牺牲,因为每一个士兵的生命都宝贵,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会轻言牺牲。

现在的电影总搞人海战术那一套,在《南征北战》中不可能存在,英雄们打过那么多场仗,怎么可能还是小白。

他们能赢,靠的是人的意志,铁的纪律,以及牢记于心的战术素养,《南征北战》中的战术配合让我们看到了英雄们不是莽夫,他们有勇有谋。

在以小孩为主的主旋律方面,第三代导演也贡献了佳作,远非的现在的闹剧能比的。

崔嵬的《小兵张嘎》当初是为了批判塔可夫斯基的《伊万的童年》而拍摄,但没想到成了英雄主义与乐观主义的代表作。

李俊的《闪闪的红星》是一部类似于“放牛娃王二小”的电影,通过小孩子的所作所为来反应思想解放的重要性与英勇斗争的不屈精神。

这些主旋律的身上都散发着《能文能武李延年》的气质,是一出尊重与真实的主旋律,而非劣质的道德模范,一味追求完美典范的宣传片。

第三代导演将榜样塑造的很出色,在写实方面也不遑多让。

李俊的《农奴》便是在思想、内容、技巧三方面都没有明显缺点的写实派电影。

在思想上,该片以追求解放、奋起反抗、决心觉醒、普及民主为主,极其积极,又没有说教。

在内容上,着重表现翻身农奴把歌唱,当家做主的重要性,看了此片再听这首歌,才懂其中艰难与幸福。

在技巧上,有巴赞的长镜头,苏联的蒙太奇,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叙事结构还有几处闪回,虽然比较粗糙,但在当时已算创新。

构图并没有遵循黄金分割。

拍厚土时,地平线很高,几乎看不见天,寓意被压迫的的生活暗无天日,大救星出现后,视角成了平视,寓意和平共处。

再结合当时的背景,反右,扒白旗,三年困难时期,与苏联断交,几乎没有可供艺术生长的土壤,所以这部集百家之长的电影,属于十七年时期的佳作。

只是好景不长,十七年时期的中国电影本来极有希望在世界立足,但浩劫来临,摧毁了这一切。

这十年间,中国电影只有八大样板戏和以阶级斗争为主的单一化电影,直到1973年左右才再次有了故事片。

动乱的硝烟散去后,第三代导演走出牛棚马圈,虽然年岁已经不小,但是他们仍然没有放弃对国家的思考跟展望。

这一阶段,他们的电影的中心思想主要以反思和期望为主,对过去深刻思考,对未来出谋划策。

谢晋的《芙蓉镇》《高山下的花环》都是对过去的反思,前者侧重那段动乱的时期,后者着眼于特权问题。

《芙蓉镇》并没有想要去区分谁对谁错,因为在那个形势逼人选择的年代,谁都有不由自主的时候。

《芙蓉镇》中真正可怕的地方在于恶人并没有得到报应,反而平步青云,与被自己迫害过的人谈笑风生。

如果仅是展现苦难,电影就成了苦大仇深的“怨妇”,《芙蓉镇》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传达了一种精神,别人践踏你,你不能也作贱自己。

《高山下的花环》再发出“中国,是我的,可也是你的”的震耳欲聋的呐喊后,也将《亮剑》中李云龙和赵刚的台词进行了补充。

李云龙蹭痛心疾首的说:“多少好兄弟,多少好战友,没有死在战场,都倒在了自己人的刀下。”

赵刚说:“现在幼儿园屁大的孩子,就知道攀比,谁谁谁的爸爸官大,这才多久,很多领导干部就忘了,开始堕落了,耍特权了。”

在反思之后,谢晋并不是只有批评,他还有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如《牧马人》中,在李秀芝和许灵均身上能够看到,他们的小家,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的大家,也是百业待兴的中国能够崛起的缩影。

他们有能力选择更好的生活,可他们却始终以国家大义为重,知道国家需要他们这样的人才来建设,所以他们毅然决然地留下来。

谢晋之后,第三代导演慢慢退场,第四代导演粉墨登场。

第四代导演大都师出第三代,在改进第三代导演的电影中的文明戏的框架之外,他们把视角更加深入农村和小人物。

他们这批人的电影不仅继承了第三代导演的艺术性,还将商业与艺术相融合,就像新好莱坞之于好莱坞一样,第四代导演让中国电影再次等到了黄金时代。

如的谢飞《本命年》,姜文饰演北京青年李慧泉,其身上的宿命感被姜文带到了他此后的电影中。

吴天明的《变脸》,将国粹艺术变脸拍的异常精彩,再搭配感人至深的爷孙情,让《变脸》成了为数不多的华语9分以上的电影。

吴贻弓的《城南旧事》,把费穆《小城之春》中极具东方美学的诗电影风格发扬光大,结构、镜头、叙事,简练又精准,将哀愁娓娓道来。

正因为第三代和第四代导演没有放弃对电影艺术的探索,才让中国电影没有断层。

他们用电影启蒙了第五代,第五代导演则用金熊奖、金棕榈奖、金狮奖等一个个国际大奖,以表不负青云之志的决心。

华语电影发展至今,经历过不少波折,每一次都逢凶化吉,希望现在的困境只是暂时的,国产电影能够再现600亿的辉煌。

0 评论: 0 阅读: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