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投降后写了3字,司马昭放弃杀他,群臣不明,司马昭:倒着读

永垂青史 2023-02-14 12:45:08

说到刘禅,很多人都会想到他说的那句“乐不思蜀”。由此认为他是昏庸无能的君主,毫无气节可言。但其实刘禅这个人物是比较复杂的,他并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愚蠢。一些历史学家评论说,刘禅的懦弱和退让,只是为了自保而已。

公元263年,蜀国灭亡。刘禅投降,被安置在安乐县。如同汉献帝刘协一般,过起了闲云野鹤的生活。司马昭在扫平曹魏宗亲势力后,有意除掉同样存有隐患的刘协。刘禅当即写了三个字给司马昭,竟然让司马昭放下了杀他的想法。

刘备悉心培养,心胸豁达并非昏庸之辈

公元207年,刘禅出生。同年,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共定三分天下的策略。经过赤壁之战,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接下来的几年里,刘禅在川蜀度过了相对快乐无忧的成长时光。刘备对刘禅这个老来子是非常看重的,让他拜诸葛亮、伊籍等人为师,学习治国理政的韬略以及骑射等技艺。

公元223年,刘备为报关羽之仇,发动对吴的夷陵之战,最终大败。原本刘备就已经感染重病,加上征战不利,病情迅速恶化。他在临终前召见了诸葛亮,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并对他说了这样的话:“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意思是如果刘禅不行,你可以取而代之。诸葛亮听闻此言泪流满面,表示会忠心辅佐刘禅。

接着刘备又见了刘禅,嘱咐刘禅好好听诸葛亮的话,要像尊敬父亲一样尊敬诸葛亮。刘禅也连连答应。在交代完这些后事后,刘备病逝于白帝城。从刘备白帝城托孤这段不难看出,刘备对诸葛亮是非常信任的。加上诸葛亮确实非常有才干,在蜀国的威望极高,接下来刘禅想要坐稳这个位子,不得不继续依赖诸葛亮。

刘禅登基后,也确实是这样做的。从这里就可以发现刘禅大智若愚的智慧了。他不仅尊称诸葛亮为“相父”,凡事都询问诸葛亮的意见,还给予了诸葛亮非常多的理解和支持。诸葛亮首次北伐,因失守街亭不得不退回汉中。为此诸葛亮自责不已,表示无颜面对少主。而刘禅则亲自出城迎接,没有只言片语的责怪。

尽管诸葛亮光明磊落、忠诚无二,但是身为位高权重的君主,能够做到刘禅这种程度的,也的确非常少见。自古以来臣子的才能和权势过盛,都会引起君主的嫉妒和猜疑。刘禅登基的时候已经十六岁了,拥有了自主意识。但是自始至终刘禅对诸葛亮都没有任何不满,真正昏庸的君主是不可能具备这种胸襟和气度的。

蜀国灭亡,刘禅移居洛阳称“安乐公”

随着局势的转变,曹魏的力量越来越强大,蜀国只有出兵伐魏这条路可走。如果固守川蜀没有作为的话,早晚会被曹魏吞并。为此诸葛亮五次北伐,希望可以闯出一条生路。这五次北伐确有不少收获,但距离复兴汉室的目标还差得很远。

连年征战耗费蜀国巨大的财力人力,诸葛亮也在第五次北伐中病逝于五丈原。诸葛亮去世后,蜀国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不再北上伐魏。蒋琬、费祎、姜维先后主持大局,就这样又将蜀国维持了将近三十年的时间。后期姜维重启北伐的计划,但国穷民弱的蜀国早已无力承担这样的支出。为此姜维还受到朝中的排挤。

公元263年,司马昭认为时机已到,派钟会邓艾等人分兵进攻蜀国。此时姜维被迫离开汉中,积攒力量准备重新北伐。与此同时蜀国的中枢掉以轻心,认为魏军不会这么快打来。等到得知魏军的五路人马已经攻到汉中的时候,蜀国才开始惊慌失措,但一切已经来不及。刘禅选择投降,蜀国灭亡。

其实当魏军打来的时候,蜀国有三条路可以走。一是负隅顽抗,二是迁都南移,三是投降。蜀国大臣各执己见,意见并不统一。反倒是刘禅直接做出了投降的决定,放弃了前面的两条路。也正是他的这个举动,让蜀中的百姓免于战乱之灾。

刘禅投降之后,享受到了非常不错的待遇。司马昭将他封为“安乐公”,允许他和家眷移居洛阳。一开始司马昭对他还是有些猜疑的,担心他会生出不安分的心思。为此司马昭派人监视他的言行举止,还故意邀请他看川蜀地区的歌舞表演。

一次司马昭问他:“安乐公看了歌舞后,有没有思念故乡啊?”原以为刘禅会触情伤情,流露出来真实的想法,没想到他不甚在意地说:“此间乐,不思蜀。”听到这个回答,司马昭稍微放下心来。看来刘禅只想安度晚年,没有丝毫进取心。

三个字打消司马昭猜疑,得以安享晚年

司马家族在消灭曹魏宗亲势力后,成为曹魏江山的实际控制者。在你死我活的争斗中,司马昭对潜在敌人的恐惧和猜疑变得更重。表面上俯首称臣的人,背地里指不定在谋划什么,这种祸患还是早早除掉为好。

如此一来,就连整日在洛阳歌舞升平、吃喝玩乐的刘禅,都让他觉得有些碍眼。可是每次试探,刘禅都是一样的反应:没有任何复国的心思。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贸然除掉刘禅,可能会产生不好的影响。毕竟自己早就答应了善待刘禅,总不能言而无信。

就在司马昭犹豫的时候,探子带回的消息彻底打消了他除掉刘禅的念头。探子说刘禅在宅邸的门上挂了一块牌匾,上面写了三个大字:中山寨。这是什么意思呢?面对众人不解的神情,司马昭说:“这中山寨倒过来读就是寨山中,刘禅的意思是他就在这山里住下了,不会再下山。既然刘禅“寨山中”,就留着他的命吧!”

公元265年,司马炎称帝。刘禅依然好好地当他的“安乐公”,直到六年后去世,终年六十五岁。作为亡国之君,刘禅的结局还是很不错的。即便是受到司马昭的猜疑,也能运用小计谋成功化解,说他“大智若愚”确实是有道理的。

总结:

重用宦官排挤贤能,导致蜀国国力下降,确实是刘禅昏庸的地方。但是刘禅信任诸葛亮,作为君主有胸襟有气度,也是他身上值得被肯定的部分。最后选择投降,让川蜀免于战乱灾祸,同时又保住了自己的性命,也不失为一个聪明的决定。

0 评论: 0 阅读: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