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祝福》的改编,从原著中唤起新的形象

人生百味屋 2021-04-12 15:39:14

《祝福》是夏衍同志根据鲁迅的同名小说改编,并于1956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建国后第一部彩色故事片它以纯朴的风格、严谨的结构,忠实地传达了鲁迅小说的主题思想。鲁迅在他的小说中,以悲愤交织的笔触,描绘了祥林嫂灾难坎坷的一生,表达了鲁迅对于封建阶级强烈的憎恨,对中国农村妇女悲惨命运的关注。影片忠实原著,表达了受封建制度压迫的中国妇女最深沉的悲哀和痛苦,深深地打动着观众的心。

《祝福》是第一次将鲁迅笔下的典型人物搬上电影。剧作家遵守着鲁迅作品朴素、含蓄、简练的风格,将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个在封建制度的枷锁下,受尽欺凌,被剥夺掉最后一丝安慰的悲剧人物,再现于银幕上。

由剧作家夏衍改编的电影剧本是影片成功的基础。在改编怎样服从于电影创作的规律,符合电影特性的要求方面,夏衍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不论是它的叙述部分,或者它的对话以及情景说明,都表现了具体明了的“可视的”电影形象,一种清晰可见的银幕感,充满绘画的意境。

剧本很有层次地将环境、人物的肖像和动作描绘出来,没有冗长的对话,枯燥的议论,完全是鲁迅小说白描手法的风格,清新、朴素、含蓄、自然。小说《祝福》是散文式的叙述方式,影片没有机械地照搬这种形式,而是以戏剧开展的过程安排故事情节,有头有尾、层次分明;同时把小说中原来一笔带过的,或者是暗示部分作了改动和加工,使其在影片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一种大胆而成功的创造,丰富了影片的情节线索,使影片更加生动、真实、富有感染力。

应该说,剧作家对鲁迅作品所触及的主要的思想背景,那个破产中的中国农村生活中的主要阶级动态是有深刻体会的。因此,他才能不加模仿地去改编作品,向观众展示栩栩如生的剧中人,描绘真实的生活场景。所以产生了诸如祥林嫂的婆婆在埋怨乌桕歉收年景的时候,计议出卖祥林嫂,阿牛少爷和鲁四老爷收租等等短小插曲式的描写。尤其是祥林嫂再嫁贺老六的这段生活遭遇,在鲁迅的原著中只是通过卫老婆子对鲁四太太的介绍和后来祥林嫂对柳妈的自白,间接地交代出来的。而影片却作了直接的描绘,充满优美动人的情感。

影片中另一处大胆的发挥,是在祥林嫂捐了门槛,人们对她仍旧白眼相看,因此激起她的盲目复仇心情,拿菜刀去砍庙门槛的那一段行动。在此剧作家给她安排一句近于人生体会的结论式独白:“我真傻……门槛白捐了……连菩萨……也还不能救我……。”这个发自内心的独白,蕴藏着祥林嫂终生未解的疑惑与愤慨,蕴藏着我国农村妇女在封建势力残酷压迫下难以生活下去,却又无可告人的哀愁。

祥林嫂在受尽了人们的欺凌、逼迫、嘲弄、鄙视之后,而今又受鬼神的欺骗,绝望之余的愤怒,促使她拿起菜刀去砍门槛。这种悲愤交织的控诉,在小说中是通过鲁镇节日气氛与祥林嫂悲惨的命运结局形成鲜明的对照来体验的。而影片用戏剧的让祥林嫂用自己的行动直接表达,从而更形象地描绘了祥林嫂内心情感的波澜。这个设计从人物的心理状态看也是可以理解的。

《祝福》作为电影,要有较强的故事性,因此编导作了不少细节方面的改动和加工,使故事来龙去脉,层次分明。既发挥了电影艺术的特点,又发扬了原著的精神。

在人物塑造上,影片《祝福》的改编也是很有成就的,除祥林嫂外,象贺老六、祥林嫂的婆婆、鲁四老爷、柳妈等等,都以独特的性格特征出现在银幕上。

祥林嫂是旧中国无数受迫害的农村劳动妇女的一个典型。她厚道、善良,对生活没有奢望,只希望能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来换取起码的生存。然而,就是这点可怜的要求也得不到满足。当她第二个丈夫不幸死去,她的儿子又被狼衔去以后,她不得不再回到鲁四老爷家来。她希望人们仍旧象过去一样对待她,但结果却被视为不祥的人,处处受到歧视迫害。封建社会的因袭观念和道德律条一步一步地把她推到死亡的绝路上去。

它是一部在遵循鲁迅先生原著的创作意图上有所创造的影片,朴素的风情,冰凉的世态,黑暗的社会等等在影片中都得到充分展示。因为这部影片是改编鲁迅作品的第一次尝试,所以也难免存在缺陷、不足和争议。譬如“砍门槛”这个细节的羊安排是否得当,历来存在分歧。剧作家夏衍同志对这个细节地的安排进行阐述,认为祥林嫂在鲁迅笔下是个反抗性颇鲜明和的人物,而“砍门槛”绝非与千百年的因袭观念决裂,它是祥林嫂身处在失望,苦痛之极而爆发出来的一种感情上的冲动。观众可以依靠自己的认识去体味这个细节安排是否合理,从而更深刻地分析鲁迅作品的思想意义,以及影片改编中的成败。

0 评论: 0 阅读: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