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电影人,改编不是乱编,请尊重一下原著吧

尘飞扬说经典 2020-09-21 10:13:47

《第一炉香》选角被群嘲,大家都知道了吧。

按照原著党的眼光看,彭于晏马思纯联合主演,更像在拍《第一炉钢》。

在原著中,乔琪乔是混血儿,气质忧郁,身材单薄,“他比周吉婕还要没有血色,连嘴唇都是苍白的,和石膏像一样”。

葛薇龙是白瘦幼美的上海姑娘,身材小只。这点从她姑妈梁太太出场就埋下伏笔。梁太太是“娇小个子”,葛薇龙换上梁太太的丝质衬衫,“穿了觉得太大”。

张爱玲这样描写乔琪乔和葛薇龙,是为营造萎靡沉沦的氛围,乔琪乔瘦得病态,与小说的整体基调相契合。

彭于晏和马思纯的身材富有生命力,健康气息浓郁,这与原著小说的基调相悖。

我不相信许鞍华不明白这一点,更不认为她不懂张爱玲和《第一炉香》。

许鞍华是导演,面临着比观众更复杂的困境。她既要为电影文本负责,也要面临投资方的压力。

既能得到资本押宝,也能有彭于晏马思纯坐镇,或许是许鞍华执导《第一炉香》争取的最好结果。

遗憾的是,这个最好结果并非《第一炉香》的最好选角。

许鞍华拍过四部张爱玲小说,最好的选角是《半生缘》。黎明本人就有温吞懦弱,富家子弟的气质,与沈世钧的相当吻合。

在原著里面,世钧羞于向父母承认曼桢姐姐的存在,也不敢向父母表明曼桢是女友的既定事实。他的懦弱是杀死世钧曼桢爱情的直接凶手。

许鞍华明白世钧的懦弱,也用视听语言证明,这是原生家庭压抑的结果。

大家且看世钧和叔惠从上海赶往南京老家,刚进家门,世钧母亲就在二楼与两人打招呼。

此时许鞍华用一个过肩镜头,拍世钧母亲和世钧的碰面,一方是俯视视角,一方是仰视视角,凸显世钧母亲居高临下的地位,暗示原生家庭对世钧的压抑和控制。

或许很多人以为我在过度解读,那咱就接着看。

世钧进家后,你能看到很多柱子。这些柱子的存在,将房间割裂成很多小空间,增加了房间的逼仄感,让人感觉压抑。

张爱玲在原著中就提到世钧对原生家庭的居住环境是害怕的。

"楼梯上暗沉沉的,曼桢凑近前去看了看,也看不出所以然来。世钧道:‘我小时候走过这里总觉得很神秘,有点害怕。’"

对此,许鞍华用光线来做了对比。

世钧去曼桢家,光线亮堂,让人心情舒畅。世钧回南京老家,光线阴沉,让人感觉压抑。

许鞍华努力还原《半生缘》原著中精气神,尊重了原著设定。

我不是说影视剧改变必须要百分百还原原著,而是删改部分不能损害故事的合理性,否则的话就成为剧版《半生缘》了。

同样是改编自《半生缘》,剧版《半生缘》让人明白,在影视圈混饭吃真是太容易了。

六小龄童告诉我们,改编不是乱编,戏说不是胡说。

剧版《半生缘》的糟糕之处,它完全不明白原著用细节构建的贫穷生活对个体生命的影响,而这恰恰是《半生缘》最精彩的部分。

原著里面,世钧曼桢在大年初四一家“饭铺子”中正式相识。

他们厂里只放三天假,他们中午常去吃饭的那个小馆子却要过了年初五才开门。初四那天他们一同去吃饭,扑了个空,只得又往回走,街上满地都是掼炮的小红纸屑。走过一家饭铺子,倒是开着门,叔惠道:“就在这儿吃了吧”。

一进门的一张桌子,却有一个少女朝外坐着,穿着件淡灰色的旧羊皮大衣……

乍一看平平无奇,其实笔力强健,非常厉害。

它在点明世钧曼桢叔惠背后是不同的原生家庭,“旧羊皮大衣”突出曼桢的穷。

曼桢世钧叔惠三人都是同事,下班时间一致。叔惠和世钧习惯去的小馆子关门了,最终选择了饭铺子。

叔惠进入这里,最大的反应是脏。

脏意味着廉价,可以看出世钧叔惠常去的小馆子要比曼桢所在的饭铺子高档。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大家都是同一工厂做事的同事,曼桢会考虑养家糊口,需要在午饭上节衣缩食,世钧叔惠则不用这样子。

许鞍华版《半生缘》拍得很老实,努力还原原著。

剧版《半生缘》则改变原著设定,放弃饭铺子相识的情节,曼桢和世钧叔惠去他们常去的馆子。

恕我直言,这就是乱编。

三人正式相识,说的也是各种没啥意思的水话。

曼桢在餐桌上不停感谢世钧帮自己买车票。她认为世钧化解了自己从小到大遭遇的最大尴尬。

因为坐车没带钱,就成为最大尴尬,这台词很不曼桢。

毕竟穷是曼桢家的常态。她的尴尬是,我要花钱时没有钱。

没钱付车费成为最大尴尬,意思是我有钱但就是没带钱——这不是曼桢式的尴尬,而是白富美的尴尬。

林心如版曼桢确实很白富美,出场就穿一件粉色大衣 ,售票员都讽刺她“看着像有钱人家的大小姐”。

事实上,这样的服装设计摧毁了曼桢的形象。曼桢很少穿明色调的服装,有那么一次还被张爱玲说“像陡然脱了孝似的”。

林心如穿像富家小姐似的明色调服装,摧毁的不仅仅是曼桢的形象,也是对《半生缘》故事合理性的破坏。

因为曼桢穿得好,没拿钱付车票就视为最大尴尬,观众很难对曼桢穷苦的一面产生共鸣。

即便剧版都这样改编了,依旧有观众认为林心如版曼桢“最贴近原著,最成功”。

有时候,你不得不承认,烂片能卖大钱,烂剧收视率高是有原因的。

我写这篇稿子,不是要求名著改编必须要全部照搬原著,而是要懂得尊重。

尊重原著是一种分寸,该删的删,该改的改,只要能保证讲述一个合理的故事,逻辑自洽就是好的改编。

01版《倚天剑,屠龙刀》和原著就有较大变动。其中赵敏抢婚,面对杨逍的阻拦,赵敏说“我偏要勉强”。

这句话好,因为全天下除了她和宋青书反对这桩婚姻,张无忌与赵敏本就是敌我双方,“我偏要勉强”有一种逆天改命的决然。

在《倚天剑屠龙刀》中,这句台词改成了“我赵敏从来不爱勉强别人”。

和原著不一样,但改得好。

因为早在濠州婚礼之前,赵敏就已经吃死张无忌了。

她非常从容自信,相信自己手里的牌能让张无忌乖乖跟自己走。

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合理自然,就是好的改编。

名著改编的影视剧,一定要灵活,名著是很有价值的参考,不是不容更改的金科玉律。

王扶林拍《红楼梦》,他定下陈晓旭扮演林黛玉,得到很多人的赞扬。王扶林也承认,陈晓旭版林黛玉不够美,摄影师为了削弱她三白眼大小脸的问题,会提醒她尽量歪着头。

这不是王扶林的问题,而是世间也确实难以找到能媲美黛玉的演员。

名著是IP,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对主角的想象,选角是个大问题。张艺谋曾对高晓松说自己的选角理念,

“选角前是角色服务剧本,以剧本的要求选角,一旦定人选则倒过来剧本服从角色,人是活的,剧本是死的”。

这是聪明人的做法。当年张艺谋请巩俐演《红高粱》,并没有严格遵守原著的设定。

原著里面的九儿,“身高一米六零,体重六十公斤”。

简单讲,九儿就是一个身材丰满的女人。按照这个设定,张艺谋团队首先找了巩俐的同学史可。

后来因为顾长卫看过巩俐的照片,认为巩俐“有味道”,这才定下了巩俐

这个选角也遭到了莫言的质疑,这样能行吗?

莫言为什么要纠结,因为他看到巩俐骨架虽大但清瘦,而九儿身高160,体重60公斤有很大信息量。

九儿是华北大平原孕育的女子,丰满的身材洋溢着旺盛的生命力,只有这样的身材才镇得住广阔的高粱地。九儿和余占鳌生活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正是抗日战争时期,一个缺粮少吃的年份,九儿能养成这样的身材,有一种让人眼前一亮的肉欲性感。张艺谋抓住身材高大丰满的主要特征,最终在史可和巩俐之间,定下巩俐

巩俐骨架大,身高169,正宗山东人,与九儿的匹配度不如史可,但也在线。后来郑晓龙拍《红高粱》,周迅演九儿,就让人感觉怪异。

因为周迅身材娇小,江南女儿,一看就知道她生在小桥流水人家,而非广袤厚实的华北平原高粱地。

我对周迅的演技心服口服,但我不认为她适合演《红高粱》。

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

如果有人觉得周迅和华北平原不相容的身材,恰恰是对当地环境的反抗,这说得通,也算得上一种聪明的解读。

君子和而不同,我会为表达不同观点提供各种证据的做法鼓掌。

关注我的朋友应该知道,这一年多,我写了各种错误的选角。我批评过贾静雯版的赵敏,不满赵敏变得傻白甜,也不满林心如版《半生缘》,因为拍得太像琼瑶剧,我没放过周迅版的《红高粱》,因为她的身材太小巧了。

对这些看法,有些人认可,也有人反对,这很正常。

今天写这篇帖子,无非就是想要重申一个似乎被人遗忘的常识——名著值得改编者尊重,尊重原著要懂得灵活变动,不要为了改编让故事变得不合理。

可惜的是,道理都听说过,却依旧有很多国产电影人,做不好名著改编。

6 评论: 1 阅读:788
评论列表
  • 2020-09-21 18:07

    剧版半生缘就是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