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愈、救赎,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颜放分笙 2022-07-01 13:57:38

女心理师》改编自毕淑敏的同名小说,杨紫、井柏然、王嘉、菅纫姿、倪萍、黄觉、章若楠等主演,导演柯汶利,作品有影版《误杀》、剧版《唐人街探案》。

作为首部关注心理健康的影视剧集,不但是广电的扶持项目,在专业化方面,更有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参与制作。

很多心理咨询师对此剧做的分析贴,评价好坏,见仁见智,关于流派之争也很有趣〈动力学和询证学派〉。

剧组也识趣,将本剧定位为“当代都市剧”,你就当这是一名新晋女心理咨询师独当一面时所遇到的人事物和她的日常,就比较好接受。

在这部剧里你会学到了一些知识,比如说追逃模式、惊恐障碍、讨好型人格、认知行为疗法、反移情、木僵反应、双相情感障碍等等。

如果说我的认知以前只有10%,那么看了这剧能提高到25%。

是的,不多,但它只是一部电视剧,不是科普节目或纪录片,电视剧一定有艺术加工的成分,这是绝对的。

所以你只要搞清楚这个定位就容易接受,至少我自己来看虽然也觉得有些情节略微夸张,但至少没有胡编乱造。

很多人都是因为这部作品才开始对心理咨询这件事有兴趣,后面才可能通过专业人士获得更准确的信息,理解到“原来真正的心理咨询是这样的”,这两件事是接力完成的。

这就是为什么这部剧有很多缺点但我依然对其充满善意,大家关注点不一致,但都是在共同做一件事,那这件事就是有价值的。

观众可以通过贺顿〈杨紫饰演〉这个角色了解到“心理咨询师”这个行业的。

比如:通过她我们可以知道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医生是不同的,最大的不同是心理医生是可以开药的,而心理咨询师不可以,他们更偏向社会服务类人员。

比如:心理咨询师也是需要通过专业学习以及专业知识支撑的,不是什么占卜师、跳大神、情感类大师。

但是,贺顿也不是行业标杆,她作为心理咨询师也是有心理问题的,这就是人物设定而已,她不代表整个行业,只能代表她这一个人。

剧里也说明了每位心理咨询师,都需要一个督导来替自己排解情绪的,就是怕咨询师被来访者影响或者被“反移情”。

我一开始看剧不知道什么设定,只觉得杨紫怎么语气冷冷的,有点事不关己的冷静,后来才知道原来贺顿是因为心理障碍,而导致她感情上是没法与人共情的,原来她耳力超强也是小时候心理创伤,导致眼睛暂时性失明而练就出来的。

很多答案都在后面慢慢揭晓,前面的伏笔在后面都有圆回来,只能说,现在的观众太浮躁了,看一两集一点点不顺眼就骂骂咧咧,没有哪部剧是完美的!

诚然这部剧里关于心理咨询方面有些内容是有争议的,但有争议就能引起讨论,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方面的知识就能走到观众视野,这都是好事,而一些需要兼顾戏剧冲突和节奏的改编也一样能理解。

我最喜欢的就是产后抑郁那个单元,妈妈因为产后漏尿被当众耻笑,女儿转身义无反顾奔向妈妈的那一刻,我两行泪都掉下来了,特别喜欢导演在这个情节的镜头处理。

在这个浮躁的网络环境,你在网络发一个极品妈宝男的视频很快就能获得点赞和热度,因为激化矛盾引起对立最能吸引流量,如果这部剧真的为了流量,大可以把来访者描写得越奇葩越好,剧情来得狗血猛烈一点,但它没有。

剧情没有通过丑化和脸谱化来访者,或者故意描写得很奇葩的病例来博眼球,比如妈宝男其实也很爱妻子,只是一时没平衡好,妈宝男妈妈也只是想帮后辈减轻负担到处张罗奔波而忘记了边界。

咨询师发现问题所在并为他们架起沟通的桥梁,男主劝妈妈对孩子放手,女主也劝新娘体谅新郎孝顺父母的难处,而新娘父亲也说了自己女儿确实比较骄纵,这才是贴近现实的,社会上不一定都是十恶不赦的坏人,更多的是有缺点,有小毛病的普通人罢了。

还有产后抑郁症单元,中间带出重男轻女、婆媳矛盾以及丧偶式育儿的问题,最后说出的其实是家庭主妇在生育后重返职场的艰难与不公,她们的抑郁很大程度是因为全心全意为家庭付出而忽略了自己的感受,失去了理想而迷失了自己。

而且在最后还特别点了一下,抑郁症患者本身会有把矛盾放大的现象,从而忽略或误解了别人的意思,丈夫其实是为了帮妻子分担所以才把孩子抱走,婆婆其实是因为这是媳妇喜欢吃的菜所以特意买回来给她吃,等等。

还有一定要重点提及的职场性侵单元,我第一次看见有电视剧把"被QJ身体会有反应很正常"这件事搬上台面说的,真的把我震撼了。

虽然说得比较隐晦,但意思达到了,单凭这点,这个单元基本可以封神。有多少人还不知道女性遭受性侵时甚至有可能会产生X高潮?这不过是身体面对巨大威胁和强烈刺激而出于自保的应激反应罢了。

长久以来这个社会谈性色变,女性羞于启齿,即使被伤害了也不敢说,受害者还因此陷入强烈的自我怀疑和厌恶,还要被施暴者二度伤害:"嘴上说不要,身体还不是那么诚实?"。

我以前一直无法在道理上说服自己,就是女性被性侵时身体会有反应,后来我看了一些医学文摘找到了答案,就比如人被挠痒痒时会笑,但不代表开心,这是纯生理反应,就是这么简单。

并且,受害者李薇还是世俗口中的那种“坏女孩”,她打扮精致,她很有野心,她不介意利用美貌成为争取机会和财富的武器。

所以当她被性侵了,她选择不报警是因为她怕即使报警了,也会被说成是〈双方你情我愿〉到〈这是你自找的〉。

后来她在网络揭露这个恶行,从网友的反馈也能看见更多的是指责她的人,“谁让你穿那么性感呢”,“谁让你喝那么多酒呢”,真实得可怕。

我觉得这就是本剧的最大优点,既没有本末倒置,也敢说敢拍,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电视剧清清楚楚说出“来月经”三个大字,而不是“来那个”,“来大姨妈”,拒绝月经羞耻!

没有挑起性别对立,没有挑起婆媳对立,没有要求一个完美的受害者,没有贩卖焦虑,呼吁沟通,呼吁理解,更呼吁接纳自己。

贺顿说过无数遍,咨询师只是一个引导者,真正走出来还是要靠自己的,每个来访者打开生活那道光之后,最需要感谢的是自己。

纵观全剧我觉得最大的槽点是节奏不好,单元剧情和日常剧情会有割裂感,感觉像是不同人写的,又或者说是两者结合得不够融洽,尤其是男二线,感觉跟其他人不一样的画风,好像在演一个人的悬疑剧场,后面几集也有加戏嫌疑。

虽然有些情节是有硬伤,但没有一个是为了服务男女主的恋爱而存在的,男女主的恋爱戏份真不算多,他们第29集才确定关系,在这之前是很正常的发展,不是那种一见钟情或毫无理由爱上那种。

有的地方比如说转圈圈确实很没必要,也确实有取悦喜欢磕CP观众的考量,但我看到它更多的是在引导一种正确的对待伴侣的态度。

男主很尊重女主,时刻为女主考量,但在职场选择和女主产生重叠和矛盾的时候,他会思考他的选择有多少是因为女主,有多少是为了这个节目,他对待同事也很真诚,并非一味刻画男主为了恋爱而无脑降智的人设。

所以这部剧还是在加法上做了一点平衡进去的。

这部剧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并没有把自己定位成一个专门的职业剧,不是因为不能做,而是一般观众对于这类题材的电视剧很少有接触,直接满满做一个咨询剧,是否门槛太高,风险太大?

有部美剧《扪心问诊》很好看,更专业,男主也有自己的心理隐疾,没有太多形式的剧情,主要就是面对面谈话,扯出各种故事。

但这种表现形式注定小众,不一定能把观众长久地留在屏幕前面,首先点播率会很难看。

如果心理题材能发展起来,未来这种电视剧可能会出现,但起码现在《女心理师》讲述故事这种的取舍方式,我是理解的。

0 评论: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