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送你一朵小红花》在电影院上映了,作为易烊千玺的阿姨粉,怎么会错过。
然而,从影院出来才发现口罩都湿了,这电影也太好哭了吧。
这是部非常治愈系的电影,片中男主韦一航(易烊千玺饰)是一个患癌少年,年纪轻轻就已经做过开颅手术。
从“鬼门关”走过一遭的经历让他相比其他同龄人,性格里多了一份成熟和冷漠。韦一航从不爱与人打交道,对于生活也没啥兴趣,整天都丧丧的,脸上也始终挂着阴郁的表情。
因为处于恢复期,所以韦一航并不像大多数人印象里的癌症患者那样,没有特别明显的病灶外显特征。这反而让人感觉他更接近于普通人,看起来就像是有点自闭的“丧”气宅男而已。
如今“丧文化”已然成为年轻人的一种常态,在生活和工作学习的双重压力下,佛系变成了一个自我安慰的代名词。
我不在乎,我不介意,我都可以都没关系,表面看起来很好说话,实际上是对自己无能为力的安慰和说服。
他在雨中向马小远告白的那段就特别丧,他讲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我这个人,走路喜欢挨边走,坐公交车得坐最后一排,去饭馆必须得挨角落坐,不想跟任何人产生联系,不想任何人注意到我。”(大意)
这简直是“丧系青年”的典范啊,只有自闭状态才能达成心灵自在,严重社交障碍,不想跟外界交集,一旦和人打交道,就会很心累。
他的重度丧症,一部分是因为正处青春迷惘期,更大一部分是因为独特的患癌经历,困扰他的癌症像颗定时炸弹,不知道什么时候复发,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要面对死亡。
“因为我怕,怕我刚把我的真心掏出来——我就死了。”
因为害怕失去,所以越发,“丧”心“病”狂。
假性疏离者——疏离只是我的保护色
在韦一航的身上有着一丝“看破整个世界”的不屑,表面看起来似乎什么都不在乎,但其实内心却是个惹人疼爱听话的乖孩子。
面对自己的疾病,他“认命”但又不服,他小心翼翼地把自己蜷缩在自己一个只属于自己的小天地里,却在内心里又渴望与他人的连接。
那些外在的丧,只是为内心的怕找到的借口。
只要不主动接触,就不会被拒绝;只要不面对别人,就没有那些让他心烦的牵挂;只要不把真心掏出来,就不怕心碎。
人总是这样,越是重要的东西就越害怕失去。这种人际的疏离有时候并不只是一种人格特质,有时候更像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
比如,假性疏离者可能在过去人生中常体验到一种“虽然自己不是特别需要,但对方是对自己好或没有恶意,所以没有理由拒绝”的感受。
这样的态度表面上维护好了人际关系,但对个体本身而言,会产生个人边界被侵占、自我的真实需要被忽略或掩盖的感受。
他们因为害怕当面表达拒绝会引起“关系有可能因此破裂”的恐惧和“辜负了他人好意”的歉疚,所以更难理直气壮地通过说“不”来保护自己的边界。
于是,他们产生了退而求其次的方式——悄悄地淡出一些关系,或者干脆和人保持一定距离。这样的方式虽然被动,但好处是:既保护自己的领地、也不至于让关系破裂。
在一些较为深度的、亲密的关系中,他们常会感到无措、麻烦、辛苦、容易“费电”和耗竭,时间久了会倾向于认为一个人的状态是更舒服和自在的。
常有一些说法把他们归位内向型人(introverts),但仔细想来却又不仅如此。
为什么会想疏离人际关系
而会产生疏离想法的人,往往是因为生活中的需要总是无法被看见被满足,他们的潜意识觉得这个世界是注定要让人失望的,从而冷眼看待人生。
如果可以,谁不希望身边亲朋好友一大堆,开心时有人分享,难过时有人陪伴安慰。可是在我们工作、学习、生活的经历中,一些心碎的故事会让我们害怕去拥有这一切。
人是喜欢群居性的动物,疏离人际关系往往会显得与社会格格不入。人们在亲密关系中的互动模式是早年与养育者之间互动模式的一种“投射”。
我们的传统文化对于懂事和听话的期待,是扎根在骨子里的。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为了获取足够多的归属感和安全感,通常会让自己的成长轨迹更贴近于文化对于个体的期待。
也就是说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听从权威、和大部分人步调保持一致,会给自己省去许多麻烦或责备。
另外,大部分父母“以爱之名”的教养方式,会想当然地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当作孩子也认为好的东西,却从中忽略了孩子意愿和感受。
我们会在被关心的同时感觉到被侵占、被忽略,被情感绑架,并认为如果我坚持了自己,别人就会因为我坚持自己而受伤。你会因为总要去“照顾别人”而一次次不断地牺牲自己的需求。
久而久之,个体会被两种感觉撕扯:如果要获得亲密、我就必须要牺牲自己的需求和空间,但如果我表达了自己的需要,我会因此伤害关心我的人,并且沉浸在无边的愧疚和自责里。
在这样撕扯的关系中,人会很难去清晰和有力地感觉到坚持自己的需要是一件被允许、被祝福以及对自己有益的事。
慢慢疏远一些让自己感觉到被侵占的关系、或者甚至不开启一段亲密的关系成为了损失最小、又得以保护自己的方式。
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只鸵鸟
趋利避害是动物的天性,人当然也不例外。我们总是希望自己选的路是对的,可是谁都没有办法保证自己的选择不会出错。
我们在努力的时候总是不能被肯定,甚至还被吐槽做不好,而当做得好时大家又像看不见一样,犯了错照样会挨批。
是人都喜欢听好话,都想心存希望和期望,因为现在生活把我们变成了一条咸鱼,于是久而久之我们就真想当一条世界上最闲的闲鱼什么都不想做。
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是不努力会很舒服。我们习惯性地把自己活成了一只鸵鸟,在问题面前只会把头埋进沙子里,蒙蔽视线自以为安全。
可是习惯性地逃避并不能解决问题,相反,它可能还会让你忽视那些真正关心你的人。
记得影片中印象最深的一幕,韦一航问母亲,我不在了,你们怎么办?
谁都害怕失去,孩子之于父母,父母之于孩子。而面对这种害怕,最有力的反击,只有认真活好当下,珍惜还在身边的人。
把孩子活成整个世界的父母,拍下了没有他的一天:看电影,跳广场舞,买菜做饭,搀扶着过马路......临睡前最后动作,是拿起床头孩子相片吻了一下。
这不是安慰式的伪装,而是在告诉年轻的韦一航,他们已经学会接受:接受失去,接受生活的残酷,接受未知的每一个瞬间。与其害怕,不如珍惜现在的每一分每一秒,痛快活着。日本知名设计师山本耀司说过:“ 我从来不相信什么懒洋洋的自由,我向往的自由是通过勤奋和努力实现的更广阔的人生,那样的自由才是珍贵的、有价值的;我相信一万小时定律,我从来不相信天上掉馅饼的灵感和坐等的成就。做一个自由又自律的人,靠势必实现的决心认真地活着。”
”人际疏远就一定不好吗
电影《送你一朵小红花》借由两个年轻人的故事告诉观众,与生活和解或许并不容易,但至少要学会如何向过去告别,如何以不一样的姿态去迎接崭新且未知的生活。对于我们来说,面对生活的考验和折磨,是选择以“丧”面对,还是在一次次跌倒后再重新爬起来,因人而异,关键在于这个选择是否让你有所受益。一开始,他们是为了保护自己而装成疏离冷漠的样子;渐渐的,由于长久接触不到爱与真实的关系,他们将愈发缺乏亲密关系的现实认知,也越发不具备建立、维持一段关系的技能。
如此一来,“故意装作疏离”逐渐演变成“不得不表现得疏离”,本来是用来保护自己的策略,却成为了阻碍自己靠近心中所愿的巨石,这注定是一个恶性循环。
有时候并不是因为自身不能发现或者看不到美好的事物,而是因为即使看到了美好的事物也不能提起美好的感觉了。人的自信会在一点点的情感封闭中消失,做事缺乏行动力,习惯性地给自我设限。人生是一个自我预言的过程,大量实践表明:你选择相信什么,你就有可能得到什么。就像不相信“爱很简单”的人,就会把爱的历程搞得曲折反复,最终只能得到一点点爱,他们认为这样得到的爱才是真爱。如果你对亲密的关系有一些期待和渴望,或许可以试着做一些不一样的尝试。// 建立一些更包容和多元的人际关系包容的人际关系可以让你不为自己没达到某一个“好的”标准而发愁,这样的关系是允许你换轨道、允许你尊重你自己的感受、允许你没那么努力的。
不断在亲密关系中锻炼,解放自我,不断赋予未来的我以力量。然而好的关系可能是可遇不可求的,但也不要轻易放弃这样的可能性。
// 开启疗愈之路,让人生e路好走改变的第一步,是相信自己可以改变。如果你总是感觉自己没有能量,明明很想努力去做某件事,却无法百分百地去投入,你不知道该如何去做,该如何去改变现状,可以寻求外力的帮助,找到一切问题的根源,让自己做更多的尝试,开启不一样的人生。
虽然世界没有永远的黑白,但人们需要阳光啊,愿每个人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旧不放弃爱和希望,勇敢地拥抱这个世界。
最后,送你一朵小红花,奖励为生活而勇敢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