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影片的民族叙事,间接唤起了大众的民族认同感

杰子聊娱乐 2022-12-07 12:37:21

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逐渐增加,中国动画电影创作也进入繁荣期,展现出百舸争流、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文化自觉”的概念也逐渐体现在动画电影的创作之中。

越来越多的动画电影作者坚持“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创作要求,积极开展民族化元素的创作,在动画电影的创作过程中挖掘、传承、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让尘封的传统文化在新媒体自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鲜活了起来,体现了对传统文化自信自觉的社会集体心态,用“民族自信”唤起了“民族认同”。

以近些年流行的现象级影片为例,《大圣归来》摆脱传统西游故事的固定程式,用新鲜的情节、全新的视角创作传统题材,影片虽然创作出一个“落寞大叔”的孙悟空形象,却展现了孙悟空敢想敢拼,敢于奋斗的价值观念,把传统人物与时代语境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在传递拼搏、自信价值观的同时,成为经典故事现代化演绎与大众审美情趣有机结合的典范。

《白蛇:缘起》巧妙地串联起《警世通言》、《捕蛇者说》、李碧华的小说《青蛇》、台湾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及徐克的电影《青蛇》,电影作者以广纳百家的心态,生动地展现丰富的民俗符号,展现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内涵。

《哪吒》抛弃哪吒闹海的经典故事,喊出“打破成见,做自己的英雄”“不认命,就是我的命”的口号,充分宣扬新时代敢于奋斗、敢于拼搏的价值观,彰显时代精神,鼓舞了无数为梦想打拼的年轻一代。

从这个角度来看,作为实现民族自信的载体,21世纪以来的国产动画电影的民族化叙事虽然告别了17年时期单薄的社会说教,但在实现规训,提高文化软权力方面,其存在的价值并未消退,而是采用意识形态腹语术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观众。

可喜的是,近些年中国民众也积极拥抱“文化自信”的时代语境,成为中国动画电影民族化叙事自发的受众群体。作为动画电影的观影主体,80后、90后,特别是以千禧一代为代表的中国年轻人,在新世纪以来的数次爱国思潮中,也壮大与成长。

作为伴随中国繁荣的一代人,他们并没有中国沉重苦难发展的历史枷锁,也没有上一代人对“文化大G命”与改G双重冲击的记忆。

21世纪以来,中国事实上的复兴迹象,令中国的年轻人深切感受到中国发展比西方快,生活更方便,治安更完善,产业发展与疫情防控更有效率,由此产生朴素的国家自豪感。

这样的改变有着长达十余年的发展轨迹,从2010年的“anti-cnn”运动为发展,到2011年的张维为与弗朗西斯·福山的世纪大辩论为高潮,再到2016年后“新爱国主义”思潮的流行,中国年轻人正面总结中国发展的成功经验,让他们具有鲜明的区别于西方道路的自我意识。

2017年,人民网一项针对年轻人的调查显示(《中国公众文化自信调查指数》)显示,中国公众文化自信指数平均值为82.26(百分制)。这样的调查表明:中国民众对自身的传统文化有着较高的认同程度。

其首要特征是:积极理性并喜欢和热爱自身文化。经过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催生中国公众文化自信的精神动力。数据显示,受访者的传统文化认知得分为80.20(百分制);传统文化认同得分为83.98(百分制)。

正如人民网采访记者所说,“在调研采访中,只要提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公众普遍表现出自豪感。”21世纪以来,中国动画也积极拥抱这一改变。

一方面,大量以中国传统题材为主的动画层出不穷,另一方面,“去崇高化”“萌化思维”的新爱国主义动画也成为资本追逐的对象。

国产系列动画短剧《那年那兔那些事》横空问世,提出“爱国也要萌萌哒”的口号,抓住年轻人“躲避崇高”的切实痛点,把新中国60年的历史用动漫人物的方式进行展现,通过趣缘政治的方式,把国家和历史趣味化、形象化,潜移默化地传播年轻人所接受的文化价值。

0 评论: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