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开始立遗嘱,是生死看淡还是戏谑人生?

何以解YOU 2021-04-09 18:12:14

“00后”正逐渐取代“90后”,成为舆论场被贴标签、被质疑的新焦点群体。

有“00后”创业成了CEO,自称公司被估值上千万;

有“00后”走进娱乐圈,成为新生代的偶像明星;

有“00后”利用暑假做直播,40天挣了2万块,父母对此很不理解;

有“00后”少女怀上了二胎,有“00后”开始买房,有“00后”成为医美消费的主力……

自称“老大爷”“老阿姨”的“90后”们被“00后”吐槽喜欢过儿童节,在相亲场与“00后”狭路相逢,又在视频软件频繁刷到结婚生子的“00后”。

年轻一代的成长提速变成压在“90后”身上的一座小山,戏谑段子和同类比较的焦虑真实存在。

很多人想依据少数个案在两代人之间划下一道名为“新旧世纪”的楚河汉界。

不过,在立遗嘱这件事情上,“90后”和“00后”似乎基本达成了一致。

·年轻人遗嘱里写了什么

最近,《2020年中华遗嘱白皮书》发布。报告显示,在中华遗嘱库订立遗嘱最年轻的遗嘱人才17周岁。

此处普及小常识,法律规定年满16周岁以上,有劳动收入为主要来源,可视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的能力人。

据记者采访,18岁的南京小伙由母亲抚养长大,父亲“形同虚设”。

他即将赴国外读书,母亲陪读。他想在出国前订立遗嘱,防止他父亲有继承财产的可能。

遗嘱最基础的功能是一份定纷止争的财产清单。这也是为什么“00后”立遗嘱的消息一传出就引发热议。

有网友好奇,未毕业的学生有什么立遗嘱的资本?

是讨论分配车房,还是卷子按斤还是按吨卖?就算有车有房,也都是长辈给的,合着“00后”写遗嘱的资本是上一辈奋斗出来的资产?

年轻人的加入给遗嘱内容增加了更丰富的种类。

除了房产、存款的传统项目,微信、QQ、支付宝、游戏账号、微信公号、花呗等虚拟财产成为“90后”“00后”遗嘱里的常见内容。

“谁来继承我的和平精英”“只求注销我的微信和微博账号”……

互联网与现实生活的边界日益模糊,虚拟财产如何被安排和继承成为年轻人们最挂念的事。

毕竟,曾经在社交平台花了那么多精力、财力和时间,让长期奋斗和积累下来的会员账号、游戏段位、皮肤装备、淘宝金币等虚拟财富有合乎当事人意愿的归宿,也无可厚非。

关注虚拟财产的正常转让、赠与或继承问题是对时代关切的回应。

《民法典》总则篇127条明确规定:法律对数据、网络虚拟财产保护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不过,司法领域对虚拟财产的范围认定、权利定性有待进一步界定。

·“微信遗嘱”里的故事

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性蔓延,让每个人都深切感受到生命的脆弱、无力,和不期而至、难以规避的风险。

中华遗嘱库在疫情期间上线了“微信遗嘱”小程序留言功能。《白皮书》显示,2020年中华遗嘱库收到近7万份“微信遗嘱”,最高峰时一天有上千份。

留“微信遗嘱”的人群年龄集中在20-30岁之间,占比38.7%,其次是20岁以下的人群,占比27.4%。可见,其中有不少还是学生。

用户可在小程序创建3000字以内的留言,上传图片或录制视频、音频。

官方数据显示,“微信遗嘱”里34.41%为对爱人和家人的祝福,32.72%的人在向爱人表白,19.66%是人生经历和未来展望,11.38%为对自己或亲友的鼓励,4.83%为立遗嘱的原因和想法。

有位丈夫说,下辈子依然非你不娶。

有医护人员写下:“愿疫情度过山河无恙,一定抽时间多陪陪孩子和家人。”

“90后”给未来的自己留下一句话:“希望自己不要为了结婚而结婚,一定因为爱情而结婚。”

有饭圈女孩给妈妈留言:“我那些专辑、海报、各种周边都是限量的,千万别误扔。”

有“00后”许愿能考上理想的大学。

直面生死之际,什么也带不走,那究竟能留下些什么?最后落到笔端或指尖的往往是最深情的心愿和表白。

·我们如何看待生死

无论是防范家庭纠纷的财产分配,还是特殊情境催生的情感嘱托,一份有效的遗嘱需要严格遵守密室登记、精神评估、录音录像、指纹和人脸扫描,以及登记保管的法定流程。

当人们拥有的财产种类和形式日趋多样,财产状态愈发不稳定,利用微信等社交软件订立遗嘱或许会在疫情之后被保留和调整,转变为一种常态。

但遗嘱内容涉及的一些财产线索,如账号、卡号、密码、债务往来等,还需要在技术和法律层面保障个人信息安全。

在向往长寿的国度,中国人极少讨论死亡。

有很多鲜活的案例佐证,比如逢年过节不许说“死”字、正月里理发死舅舅的民间传言、对殡葬行业的人有一定的偏见、把“长寿村”塑造成包治百病的人间仙境。

中国人的平均预期寿命在增长,但死亡终究会到来,死亡教育也相对缺位。

我们害怕站在急症室门口,听到那句“尽力了”;害怕在某次体检后被医生单独谈话,说什么结节什么阴影什么结石什么指标高;

“墓景房”上热搜后,我们开玩笑说死不起。

在一档亲子综艺里,一位女演员化了年老妆,考验儿子的观察力。

被认出来后,母子之间的对话特别有意思——

这是我听过关于亲人别离最纯真且智慧的话语。

老年人不谈遗嘱色变,立遗嘱的人群趋于年轻化,这些改变本身意味着这个时代生死观的一种进步。

《白皮书》显示,立遗嘱的中青年主要分布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

图片源于中新网

他们工作节奏快、生活压力,风险意识不断增强。他们立遗嘱并不是丧,而是重压之下谋求自我救赎的一条出路。

“00后”开始立遗嘱的话题,是订立遗嘱的法律科普和生死观的教育课进入舆论场最快捷的路径。

除了情感宣泄,年轻人立遗嘱更像是一种自我检视。

或许他们会发现,自己名下并没有值得传承的物质或精神遗产,需要再努力一点。

或许他们怀着提前考虑“身后事”的勇气,收获了一份珍惜当下的沉静。

倘若离别提前到来,今后的每一天都要更真诚热烈地活着呀。

0 评论: 0 阅读: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