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追星,追进了这个行业,一干就是十年

纵数横谈 2022-11-11 10:48:25

文 | 孔唯鉴(纵数横谈创始人)

“你一个理科生,怎么会选择从事一份偏文科的工作呢?”

这是朋友对我的疑惑,其实,对我来说这也是始料未及的,更不会想到自己会扎进舆情行业里,一干就是十年。

刚上大学时,跟很多人一样,惯性延续着十多年养成的“学习&考试”习惯,当职业规划命题抛到面前时,先是不知所措,继而陷入迷茫,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无解状态,直到后来,通过文学世界遇到了一个人,因为她,我的人生从此发生了转变。

这个人就是陈晓旭,很多人对她不熟悉,但要说到下面这个影视角色,大家一定不陌生。

她就是87版《红楼梦》里的林黛玉扮演者。

有人说,陈晓旭不仅演活了林黛玉,也活成了林黛玉,似乎,她就是专为林黛玉而生的演员,在观众心里,也将二者划上了等号。

1. 缘起《红楼梦

对87版《红楼梦》里的林黛玉,从小就不陌生,因为父母喜欢《红楼梦》,小时候只要电视台一播,看的一定是这部剧。于我而言,看的只是热闹,因为里边总是在举办节庆活动,就像春节一般热闹。

后来在学校,老师又带着学习了《林黛玉进贾府》,虽然要求课外阅读整本,但一直没读过。直到大学第一个暑假,因为选择留校,一整个假期无事可干,闲来无聊就开始翻阅先贤巨著,诸如:论语、道德经、鬼谷子、心学……可看来看去,却没一本能提起兴趣,直到拿起《红楼梦》,很快便被那个诗意、现实与哲学交融的世界所吸引,于是一边读一边对照着把87版《红楼梦》电视剧完整看了一遍。

关于当时为何独被《红楼梦》吸引,多年后,在我受工作琐事烦扰,重读王阳明《心学》突然从中领悟其中精妙时,终于找到了答案——境遇&启发。

因为读《红楼梦》时,正处于职业生涯迷茫期,正是这本书触发了我对人生展开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深度思考,并重构形成了此后的人生观。

通读《红楼梦》会发现,它涵盖园林、医学、养生、茶道、佛学、美食、诗词方方面面,堪称百科全书,不同视角可以读到不同的东西,对我来说,读的则是生死。

当跛足道人吟唱的“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妙玉赞赏的“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史湘云与林黛玉联对的“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一次次将衰败、死亡展现在面前时,我就像看到了自己的终局,而横在生死两端之间的这段路程,存在意义究竟是什么?让我久久陷入沉思。

这是一个向死而生的过程,入《红楼梦》,认识死亡,接受死亡,出《红楼梦》,感受生命,积极追寻。正是在这个参悟生死的过程中,让我逐渐明白自己应该怎么活,也更多的认识了林黛玉和饰演她的陈晓旭。

很多人对陈晓旭的印象一直停留在那个弱柳扶风的“林黛玉”身上,其实,现实生活中的她历经波折,多次被迫改变职业方向,不得不从零开始,却能在每一段历程中把事情做到常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她从小苦练芭蕾舞,通过层层选拔考上专业舞蹈学院,却因为政审老师一句“这是一个资本主义苗子”彻底断送了当芭蕾舞演员的梦;改学话剧后,凭借林黛玉一角家喻户晓,又因角色影响太深,无论自己还是观众都无法摆脱林黛玉影子,以至无戏可拍;选择从商后,于1996年创办北京世邦联合广告公司(现名为北京世邦和广告传媒公司),开启了本土4A广告公司先河,一度引领国内广告与文化传媒事业发展,2000年初年营业额便达到上亿元,先后获评中国30位杰出女性广告人、中国经济年度风云人物称号,终成商业女王。

当回忆起人生中的这些波折起伏时,她没有用“磨难”来形容低谷,也没有用“成功”来界定高点,而是用“感谢”回敬那些让自己人生发生转变的“挫折”,用“不足”来告诫自己要学习的还很多。在别人看来,她总是很幸运,其实这是她对任何事情一直保持认真、专注、求知后的顺其自然。

随着了解增多,最终我也成为了她万千粉丝中的一员,加入了追星族,就像十六年前那名北大老师,追了二十年,最后追到她在光华管理学院的演讲现场一样,我追了三年,最后追到了她创办的公司里。

2. 自学之路

大二那年我暗下决心,今后一定要去她的公司工作,然后开始关注世邦公司在网上的招聘动态,看看有没有契合自己专业的岗位,结果很长一段时间都只招AE、影视后期、平面设计。无奈只好结合自身情况,选择从平面设计这个相对容易的岗位切入,然后开启了自学之路。

除了将Photoshop、Illustrator、Flash、3dmax逐一排上课余学习日程外,还从图书馆借来大量广告营销书籍,不断补充理论知识。以前去网吧通宵,是为了打游戏,后来再去,变成了搜集各种平面设计素材(宿舍22点断电熄灯)。前后收集了上万张图片,每天反复观看,以强迫大脑存储各种各样的设计思路。

为了节约时间,大三那年寒假,甚至没有回家,因为寒假学校不让留校,就在附近租了一间屋子,从图书馆借来一箱子书,把自己关起来学了两个月。哈尔滨的冬季,天寒地冻,经常下雪,倒也挺适合闭门学习。

除了周末去一次菜场,平时不出门,也很少打电话、QQ聊天,那时候,每周讲的第一句话基本都是发生在菜场:“这个怎么卖”、“那个怎么卖”……好在春节后没多久,室友阳仔便提前返校,多个伴,学习的路上总算没那么孤寂。

3. 上海碰壁

每天为目标而努力的状态下,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就迎来毕业,尽管已经为平面设计做了大量学习和实践,但面对世邦公司招聘需要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要求,没敢贸然前往,而是约了室友超仔一起去上海,打算积累几年经验再折返北京。

原想着最多两周就能搞定工作,可投了几十家公司无一回应,后来跑了几个人才市场,看到HR们面前摆放的一摞摞简历,以及还在不断增长的求职队伍,才明白其中缘由。

前后耗了两个多月,我终于拿到了一个新公司的offer,结果,上班第二天就被查封,说是老板卷了投资方钱跑路了。好不容易看到点希望,还没来得及庆祝就破灭了,这让我一度怀疑来上海的决定是否正确,殊不知这一切其实是最好的安排。

那天晚上,我再次搜索了世邦公司信息,本想着看一眼目标岗位给自己打打气,第二天再继续努力找工作,却意外发现,世邦公司竟然更新了一条招聘信息,新增岗位叫舆情监测专员,最关键的是这个岗位不限经验。

通过了解发现,这是一个因互联网而生的新兴行业,正处于萌发阶段,未来必然会成为互联网普及趋势下不可或缺的行业。此时,国内还鲜有公司涉足,世邦公司舆情部也是刚成立没多久。了解到这些,愈发觉得世邦公司果然是自己的梦想企业,对行业发展趋向把握如此之快,心里暗自窃喜,梦想终于可以提早实现了。

第二天一早,便和超仔商量去北京,当时的他面对长期没有面试通知,也郁闷到了极点,早就想离开这个地方,所以我们立即就达成了一致,隔天便踏上了去往北京的列车,结束了这将近三个月的上海之旅。

4. 北京圆梦

回北京后不久,超仔便找到了的工作,我除了通过招聘平台给世邦公司投简历,还给官网上的HR邮箱发长文介绍信,以表诚意,结果等了好几天都没有回信,于是开始坚持每周一、三、五都发一次。可是一直发了半个月,结果还是一样,当时未曾想到的是,这些信件将会在两年后由我亲自打开。

投递简历和发邮件无果,只好从网上搜集一切跟世邦公司有关的电话,挨个打过去问,几经转接,最终拿到了舆情部门负责人电话,说明了来意,负责人同意让我去公司面试。去了后才知道,人员招聘将满,单是线下介绍过来的面试者就有很多,所以就没再关注网上的招聘了。

我向负责人讲了过去三年为进世邦公司所做的努力,并把大学期间自学广告营销课程,手写记录的一摞笔记给她看,惊愕之余,她同意让我来试岗,正是这个机会让我最终成为了世邦公司一员,从此踏进舆情行业。我的事情后来也在公司也传开了,有一年,陈晓旭姑姑来公司时,还来看了我,这让我倍感意外和激动。

公司赠予的陈晓旭典藏相册

5. 守护一隅

加入世邦公司半年后,部门负责人因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不同离职,我被公司选为接班人。当时,由于整个行业还处在以搜索引擎手动检索监测的初始阶段,没什么资料可学,更无经验借鉴,一切都是从0到1的过程。作为一个初入职场的新人,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重担,内心其实非常惶恐,全靠一股“为偶像尽自己所能守好一隅”的信念强撑着接下了这个担子。

后面的四年里,已经不记得熬了多少个通宵,画了多少张图纸,做了多少个方案,从手工搜索监测到引入爬虫监测,从国内舆情到国外舆情,从简单的月报到专项事件分析、领导人形象分析、竞品分析……我们从0到1,又从1到N,一点一点将舆情的各类服务内容做了起来。

有意思的一件事情是,后来因为团队人员扩招,我拿到了公司对外招聘的账号,包括那个HR邮箱,于是就发生了上文所说的一幕——看到了自己当初所发的信件,它们早就淹没在了众多信件中,还处于未读状态。

6. 扎根昆明

经过四年的探索与实践,世邦公司已构建出了完善的舆情服务体系及理念,此时,我也遇到了生命中的另一半,于是我选择了回到她所在的城市,也是我的家乡——昆明,为这段因追星而起的故事画上了句号。

回到昆明后,先是做了一年政务舆情,因为我爱人的关系,认识了现在的合伙人孙博(我爱人同事的老公),我们前后见面聊了两次,便决定一起离职创业,成立了纵数横谈,专注舆情领域。

孙博本科学的汉语言文学,硕士又进修了汉语国际教育,文字功底极强,此前,一直担任云南日报、春城晚报、云南信息报、都市时报等多家媒体撰稿人及资深新闻评论人。我作为伴随国内网络舆情发展一路走来的老人,在多年的舆情项目实战中,研究出了很多可视化统计分析方法,规划设计舆情服务内容对我来说驾轻就熟。

在后面的创业过程中,我负责需求端的整合及内容规划设计,孙博负责具体层面的分析输出,我们充分发挥各自专长,联手推出了很多形式新颖、内容深度的舆情分析报告,凭借这些报告,迅速在广告、公关、传媒界赢得口碑,陆续接入了很多大中型企业及上市公司舆情项目。

公司发展到现在,已经不再需要为业务增长发愁,于我们而言,相较于单纯的增长,更让人兴奋的是那种不断创造、革新所带来的成就感。有时候为了一份报告,死磕一两个星期也是常有的事,虽然过程很辛苦,但只要创造出一份,自己乃至整个团队的分析水平都能再上升一个台阶,也正因如此,我们的产品与服务总是能够帮助合作伙伴在众多竞争者中压倒性胜出。

如今,距离当初因为追星跨入舆情行业已有十年,一切都是未曾预料到的,却也是顺其自然的,这离不开每一个在人生路上给我机会和帮助的人,也离不开偶像精神刻在骨子里的影响——但行己事,无问西东。

0 评论: 0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