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自把香港割让给英国的琦善,被道光怒斥:遗臭万年

小志的历史观点 2021-07-02 20:36:22

琦善在外交方面应受责备的地方似乎比值得称赞的地方还要多。他对政府缺乏起码的诚实,对外人不免卑屈,对敌方的认识除了船炮的利害而外是一无所知,对汉奸式或烟棍式的人物鲍鹏根本就不该用。琦善之未能坚持烟禁便是外交的失败。

——陶元珍

历史每每到了关键时刻,重要人物的选择与应对尤为重要,他们就是能够改写历史的一群人,到底是民族脊梁还是败类一般的存在,后人更是会看得一清二楚,正所谓“享受多大的荣华就要担起多大的责任”,只可惜,近代中国,就是这群人让神州大地深陷屈辱无法自拔。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南京条约》的签订至今都为国人不齿,而要说起这一段屈辱史的前前后后,更是让人痛心疾首至极。

有如开篇陶元珍所言,当年,一位名叫琦善的满清大臣恰恰在这其中起到了很是关键的推动作用,换言之,让道光皇帝背负千古骂名的头份功劳一定归他莫属。

当年鸦片战争的失败,一方面是由于英国船坚炮利,另一方面也由于中国人武装素质太差。在“虎门销烟”之后,英国深感自己利益受损,于是发动战争。

而我方不敌英国,最终不得不进行和谈。

和谈的大臣是琦善。他出身于正黄旗,是皇帝的家臣。由于根正苗红,所以他的仕途非常的顺利。16岁时进入官场,29岁就升任河南巡抚,成为了大官之一。

之后又当过山东巡抚,两江总督,东河总督,成都将军,直隶总督,协办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等,可以说他把朝廷的大官都做遍了。但是,在鸦片战争的处理上,他遗臭万年。

在鸦片战争发生之后,他认为清政府根本就不是英国的对手,所以联合一大批和林则徐有过节的大臣,将所有的战争责任都推给了林则徐,试图让他来背这个黑锅。

而道光皇帝听了之后认为林则徐罪大恶极,于是把他给革职,决心和谈。

道光皇帝认为他和林则徐政见不和,正好是处理这桩和谈的最佳人选。作为投降派的主要成员之一,在朝廷上他没少表明及早投降的意思。

而这一次鸦片战争失败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打击,恰好给了他登上历史舞台的机会。

当他接到道光帝的任务之后,他欣喜若狂,认为这是给自己表现的最佳机会。一到广州他就把沿海边防军全都撤了下来,并且还把周围的火炮都拆卸完毕,把那些武器都收到了库房当中。意在表示中方有十足的和谈意愿,也不想开战,希望能够让英方看到自己的诚意。

但他的这些行为在英国人和中国人看来,那就是贪生怕死。面对如此强劲的敌人,直接卸下所有武器装备,这不是贪生怕死是什么!

这一印象使英国人对中国人的态度更差了,面对外敌入侵,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抵御,而是和谈,这样的国家有什么出路?

所以英国人对中国的压迫更加深重了,他们嚣张的气焰,在谈判时体现的淋漓尽致。他们不仅要求4,100万的赔款,还要求中国割地!

面对如此大的事件,琦善不敢自作主张。于是他上奏给皇帝,希望得到皇帝的批复,道光皇帝看了之后大怒,不愿意当这个千古罪人,于是拒绝了英国的要求,下令准备战斗。

但清政府的实力和英国的实力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双方谈判就这么陷入僵局,没有什么进展。

琦善作为和谈大臣,承受着来自双方的压力,尽管他一直在努力促成和谈,但英国人丝毫不退让,甚至还在1841年1月7日主动进攻广东虎门。

当时的提督关天培面对英军激烈的攻势,不得已向琦善来请求救援。但琦善面对爱国将士的救援无动于衷,只派了区区200人敷衍了事。而后爱国将士们战死沙场,壮烈殉国。

他们的牺牲让琦善看到了双方武力差距之大,更觉得和谈才是良策。于是主动向英军提出谈判,希望英军能够同意他的求和。

在这一次谈判中,他同意了英军司令提出来的《穿鼻草约》。该草约的内容包括割香港给英国,赔偿600万元,恢复鸦片贸易等。这一和约和之前道光皇帝所设想的和谈相差甚远,尤其是割地这一要求,简直有违祖宗大法,道光帝断然无法接受。

琦善想到这一层,根本就不敢往上报该合约,也不敢签字。他想要采取拖延战术,口头上答应英军,但是却不签字,但是英军根本就没有被敷衍。他们继续向前攻,最后强行占领了香港。

这下琦善不得不向道光帝发奏折了,奏折中草草的提了和约中的一些内容,遮遮掩掩地表示有割地的事情。为了让到道光帝能够同意这份合约,他还一直渲染英军有多强大,武力差距有多大。

但无论他说的有多严重,道光帝都看出来了他的用意——他就是想吓唬皇帝,好让自己之前的口头承诺成为书面文书。这样,黑锅就可以转移给皇帝而不是他。

但道光帝怎么看不出来这一出呢?看了奏折内容之后,他大怒。并直接在奏折上批道:“朕断不似汝之甘受逆夷欺辱戏弄,迷而不返。胆敢背朕谕旨,仍然接递逆书,代逆恳求,实出情理之外,是何肺腑,无能不堪之至。”

道光帝现少有如此生气的时刻,琦善这一出私自割香港给英国的行为让他无法接受。这一小人行径,也无怪乎后人都评价他为奸臣贼子,千古罪人。道光帝在批示奏折之后,下令革去他的职务,锁拿进京,并查抄家产,视其为乱臣贼子。

面对强敌入侵,有人慷慨赴死,有人奋力反抗,可琦善却选择忍气吞声,并一退再退,丝毫不顾民族气节。甚至私下签订和约,使中国土地流落外人之手。

如此自负又自私的人,活该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后人追本溯源,还原了真实的清朝军力才发现,看似羸弱的清王朝并不是没有与强敌抗衡的些许资本,如此说来,与其说当年的西方列强让中国腹背受敌,不如说无数如琦善这般投机小人才将中国拖向了万劫不复的境地。

0 评论: 0 阅读: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