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读好了,钱也挣到了!”:中产妈妈联手鸡娃,推动房价涨10倍

鑫鑫宝妈 2021-02-14 11:53:42

你打算给娃买学区房吗?

之前微博上有个大v吐槽了下深圳的学区房,瞬间被推上热搜:

太拼了,怎么现在学区房都逃不过内卷?

鑫妈对学区房的态度是:“可以,但没必要。”

鑫妈住的小区,最近被划进了新的学校片区,感觉类似的鸡娃群和孟母群已经在逼近了……

究竟为啥,这么多老母(父)亲都被学区房逼疯了?

房价疯涨的背后,是鸡娃爸妈

如今,上学已经不是娃一个人单打独斗的事情。

越来越多爸妈舍得给孩子砸钱,而学区房,折腾的就是一票高不成低不就的中产家庭。

最早的学区房应该是杭州的“文鼎苑”:

 

文鼎苑07年落座于杭州郊区,当时连通市区的公交都没有。

自13年阿里落地杭州之后,一批优秀的白领就近落户,开始了文鼎苑的“鸡血孟母”之路:

这些妈妈们联手,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

有人脉的请名师,有时间的找学习资源和教材经验,有能力的自发给小区里孩子们补课……

14年过去了,周围学校升学率越来越高,文鼎苑房价也一路水涨船高,从7000/平涨到了10万/平!

鑫妈不禁感叹:这些爹妈真是将“再穷不能穷教育”贯彻到了极致啊。

类似的还有北京中关村附近的小区。

互联网公司的程序员夫妻,将附近唯一一所小学——「昌平二中回龙观分部」的升学率拉高了近240%。

依鑫妈​看,回龙观附近的所有小区,迟早被这一代代的程序员大佬夫妻后代,都考成学区房!

所以,你发现了没,学区房背后的逻辑就是:孩子们成绩越好,学区就越好,小区整体平均价格就越高。

2014年的教改,出台了“就近入学”方案。

上学的门槛,从一张条子,变成了一套房子,学区房大战,就是从那时开始了。

后来,教育部"渣小对牛中"的方案,把学区房的边界又扩大到了中学。

像北京西城区的宏庙小学,以前算不上牛校,后来因为直升了实验中学,附近的破房一个月一个价,从6万一直涨到了16万!

炒学区房的风气,渐渐从北京刮向全国,从小区蔓延至城中村。

前两个月,杭州西湖边有一套60多平米的“老破小”,就因为在杭外附近,32个家庭经过157轮的竞价,最终竟然卖出了490万!

唉,太拼了,鑫妈自愧不如,当然主要也是囊中羞涩,拿不出这么多钱啊。

可能你会纳闷,这么破的屋子,为了抢个入学机会,至于嘛?

别急着嫌弃“老破小”,就因为相对便宜,这类房一直是抢手的稀缺货。

比如北京西城区,随便一套60平方的楼房,都得上千万。这种低总价的“老破小”,没法住人,想买还买不到。

有些房子被中介事先压了“大定”跟房东买断,至于最后成交价多少,那是中介的事,赚的是其中的差价。

甚至还有托关系找中介买房的:

在北上广,每年都会有一批像傅重这样的“候鸟家庭”,通过买学区房,从教育的洼区,迁徙到高地。

但学区房的弊端就是,变数太大,如果吃不准政策变动,你买到的老破小可能就只是老破小!

学区房,父母的一场毕生赌博

2018年,教育部在多个城市试行多校划片,一个小区不再直对一个学校,而是对应多个学校。

这个政策的初衷是给学区房降温,却也让局势变得扑朔迷离。

原本的学区房,价格大跌:

一些本来不好的学区,因为有了摇号资格,价格飞涨:

那些孩子明年就要上一等小学的家庭,只能拿着一辈子的收入,孤注一掷,进行一场“百万豪赌”。

但政策尚不明朗,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

举全家之力买到的这套房子,只买到了摇号资格。

甚至因为片区的改变,变得住又住不了、卖又卖不掉。

唉,太难了,想搏名校纯粹靠撞大运。

鑫妈查了很多资料明白:学区房的路上没有了“一定”,只有“无限可能”。

花了上千万,却依然无法安放孩子的未来。

但鑫妈也并不喜欢这种为了保房价,全小区统一逼孩子用功读书出成绩的“鸡血孟母”。

不过虽然目的不纯,如果整个小区如果都能有为孩子学业创造好条件的意识,也算是功德一件。

毕竟,好的学区,容量始终有限,不如埋头努力建设自己的环境。

为什么现在学区房的焦虑越发普遍呢?

鑫妈觉得,几乎每个执着学区房的父母,都被这些焦虑的数字裹挟着:

中考分流,50%的孩子上不了普高;

高考985录取率低于5%,211录取率低于14%,能进清北的不足0.03%。

但这些数字背后真的有这么糟糕吗?你只能接受孩子去做金字塔尖吗?

北京的本科率>70%;蓝领职业收入远超本科应届生……在这个诸多选择的时代,只要勤劳就一定能衣食无忧。

希望每个执着学区房的爸妈们都能搞清楚,到底是孩子“输不起”,还是自己“太想赢”?

鑫妈也想给小虎一个好的未来,我和虎爸给每一次选择制定了一个衡量标准:

家人的脸上,还有没有笑容?

在有笑容的前提下,可以去追求更好。但让对象和娃失去笑容的选择,一定是不好的选择哦~

1 评论: 0 阅读: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