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月前,电影圈为一位中国导演刷屏——
赵婷。
她凭借《无依之地》,夺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成为第一位拿到三大电影节最高奖项的华人女导演。
影评人几乎是一边倒的盛赞:
「参透人性的杰作」
「无与伦比的沉浸感」
「下一位大师」
这片究竟有多神?
苦等数月,赵婷加冕之作,终于来了——
《无依之地》
Nomadland
虽然2021年第一个月还没过完,但鱼叔先把话撂这了:
《无依之地》就是今年最重磅电影。
前有金狮奖加身,后有奥斯卡预定。
目前已揭晓的13个影评人协会奖中,《无依之地》拿下了27个奖项。
包括7个「最佳影片」和10个「最佳导演」。
说是一骑绝尘,不为过。
Gold Derby奥斯卡预测网站,《无依之地》在「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的得奖率都排在第一。
受疫情影响,今年是个奥斯卡小年。
按照这个趋势,没有超级黑马杀出的话,《无依之地》极大可能再次创造历史。
那么,《无依之地》到底担得起吗?
这部电影的灵感来自美国记者杰西卡·布鲁德的非虚构著作——
《无依之地:生存在21世纪的美国》
讲述一群开着房车浪迹天涯的人,在21世纪依旧过着游牧般的生活。
2011年1月。
位于内华达州恩派尔镇的石膏工厂关闭了。
小镇依附当地工业而存在。
一旦工业衰落,整个小镇也注定颓败。
女主角弗恩(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 饰)的丈夫是石膏工厂的员工。
两人原本把家安在了恩派尔。
可现在工厂关闭,丈夫去世,小镇人去楼空,她也没有理由继续留在这里。
弗恩没有选择循规蹈矩的生活,而是开着房车上路。
过着寄蜉蝣于天地的现代游牧生活。
房车就是弗恩的家。
吃喝拉撒,都在房车内完成。
但弗恩又无法彻底与现代社会决裂,毕竟活着就难免有开销。
她也会去打零工赚钱,比如在流水线上封装快递。
在房车公园,弗恩认识了一位同道中人。
她从12岁就开始工作,被工作绑架了大半生。
老了却发现,退休金根本不够生活。
直到在网上看到了鲍勃·威尔提倡的廉价房车生活。
这才下定决心踏上旅程:
「我能生活在房车里旅游,不用下半辈子一直在工作。」
她鼓励弗恩一起去亚利桑那州,那里有鲍勃·威尔创办的一个游民互助组织。
随着天气转凉,弗恩南下来到这个营地。
于她而言,就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一来就看到鲍勃在给众人演讲:
「我们要团结一心,互相照应,这就是这里的意义所在。」
营地就是一个乌托邦。
每个人互相照应,夜晚围坐在篝火旁,讲述各自上路的原因。
弗恩在此停留了一段时间,似乎获得了些许归属感:「我有点想住在这里了。」
但这种归属感是短暂的。
因为这里的游民都有季节性的临时工作,就像候鸟要迁徙。
直到有天,营地只剩下弗恩一人。
她也只好继续上路。
融入人群后又离开,让弗恩感受到了加倍的自由。
她可以面对群山环绕,张开双臂大喊自己的名字;
她可以感受潺潺流水,漂浮在山涧当中;
她可以提灯行走于寂寥暮色,与自然融为一体。
这些摄人心魄的风景,来自摄影师乔舒亚·詹姆斯·理查德斯。
他掌镜了赵婷导演的全部三部作品,同时也是导演的男友。
尽管《无依之地》有着纪录片一般的写实主义美学。
但其中的一些场景,又充满了梦幻般的超现实主义感。
比如弗恩剪头发时,不停振翅的飞蛾;
车窗外缓缓移动的野牛……
现实与超现实相互纠缠,恰好印证了弗恩与这个世界的关系——
时而相近,时而疏远,若即若离。
用原著作者杰西卡·布鲁德的话说就是:
「如果你想从生活中获得更多,你必须放弃单调的安全感,采用一种乍看之下会让你感到疯狂的,凌乱的生活方式。」
弗恩终究无法安定下来。
她会在路上继续遇见更多的人和事。
相交片刻,又分离,正如她和世界的关系。
以上,就是《无依之地》的大致剧情。
但。
剧情其实是《无依之地》最弱的一环。
它最大的看点,在于半虚构的创作背景,以及极度真实的表演。
赵婷的上一部作品《骑士》,由退役的牛仔骑手布雷迪和他的亲朋好友主演。
《骑士》剧照
他们都不是专业演员,只是在特定的电影剧本下扮演自己。
无独有偶,《无依之地》同样如此。
弗恩在旅途中遇见到的大多数人,也都是真实的游民。
他们本色出演。
包括片中流浪汉营地的头领鲍勃·威尔。
现实中他是一位油管网红,在自己的频道CheapRVLiving分享房车生活的经验。
这似乎成了赵婷导演的个人风格。
她致力于将半虚构的作品,拍摄成令人信服的现实主义戏剧。
专业演员和非专业演员打成一片,毫不违和。
这样的创作背景,也成就了麦克多蒙德的又一次巅峰表演。
那是一种不着痕迹,不动声色的演绎。
甚至超越表演范畴,而是在真实地生活。
当她开口和真实的游民对话时,仿佛完全是在即兴聊天;
当她沉默时,能够依靠神情或眼神完成对白的作用。
比如她在电影开头,整理着丈夫的遗物。
突然翻出一件牛仔夹克。
她愣住了几秒,然后就流出了眼泪,把那牛仔夹克紧紧攥进怀里。
不用开口,足以令人心碎。
从她的表演中,我们能看到生命的全部。
在所有素人游民中,与弗恩产生过交集的有两位:
一位是琳达·梅饰演的琳达,正是她指引弗恩来到了营地。
另一位是夏琳·斯旺基饰演的斯旺基。
她喜欢到处收集好玩石头,可惜得了癌症,只能再活7到8个月。
但斯旺基说自己要继续上路,留下更多美好的回忆。
她曾对弗恩谈起自己的死亡:
「也许当我死后,我的朋友们会聚集在篝火前,把石块投入火中来纪念我。」
后来,斯旺基死在了看风景的路上。
聚集在营地的游民们,如斯旺基生前所说,把石块投入火堆纪念她:
「斯旺基,我们路上再见。」
除此之外,片中还有一位专业演员和麦克多蒙德搭戏。
他是「威尼斯影帝」大卫·斯特拉瑟恩,饰演戴夫。
同样是今年奥斯卡最佳男配的大热门。
戴夫和弗恩相识于营地,两人间有着复杂的情感。
只是,戴夫后来被他儿子接回了家,因为他马上要当爷爷了。
电影将这些专业和非专业的演员组合在一起。
观众跟随着弗恩的视角一路前行,从每个人身上掠过。
传递出一种延绵的纪实性,就像凝视西沉的夕阳。
真实和虚构的边界也渐渐变得模糊。
可以说。
《无依之地》既是一曲挽歌,写给美国工业社会中被边缘化的蓝领群体。
也是一曲赞歌,写给那些幸存下来并且极力反抗生活的游民。
在赞歌与挽歌,虚构与真实间。
弗恩这个角色,正好身处夹缝之中。
尽管从剧情到表演,《无依之地》看上去都如此温和。
可它的的反思无疑是尖锐的。
《无依之地》之所以受到认可,还是要靠内在的东西打动人。
片中的弗恩也并非一直在路上。
她有过两次短暂的抽身,回归到现代社会。
但这两次经历都让弗恩更加坚信,自己不适合那种生活。
而整部电影的反思,也藏在了这两段偏离游民生活的插曲之中。
第一次。
弗恩的房车坏了。
修理要花不少钱,维修处的人劝她干脆把车卖了。
弗恩说:「我不能把车卖了,因为我住在车里,车就是我的家。」
她只好向妹妹求助。
为了拿到钱,弗恩回到了妹妹家里。
在吃饭的时候,众人聊起了买房和炒房的问题。
弗恩在一旁默默听着,兴味索然。
随口说了一句:
「很奇怪你鼓励人们投资他们一生的积蓄去负债,就为了买一栋买不起的房子。」
这样的观点,自然不被众人理解。
弗恩显然与他们格格不入。
从妹妹那里拿到维修费后,弗恩就离开了。
第二次。
从妹妹家离开后,弗恩按照约定去往了戴夫家里。
一到戴夫家,弗恩就注意到他的房车轮胎坏了。
得知戴夫不再上路的决定,弗恩难掩失落——她失去了一个同道中人。
对方却安慰说:「你也可以一起留下来。」
听上去是个不错的选择。
然而,弗恩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又回到了房车里。
答案不言而喻:她不会选择留下。
弗恩两次对现代生活的试探,都失败了。
现代生活与游民生活形成了鲜明对比。
尤其是在妹妹家的那场对话,与游民在篝火旁的对话,反差巨大。
前者狡黠,后者坦诚。
《无依之地》最大胆的一点,是捅破了「美国梦」的幻影。
但不是将贫困浪漫化,以此来掩盖「美国梦」的消逝。
而是藉由弗恩这个角色,表明「美国梦」不是衡量幸福与否的唯一指标。
正如弗恩在片中所说的:
「我并非无家可归,只是没有固定的房子而已。」
房车就是她的家,浪迹天涯就是她的生活。
内心的安然自得,胜过一切俗世陈规。
从始至终,电影没有沉湎于悲悯。
从弗恩身上,也感受不到痛苦的情绪。
甚至还有一丝幸运,因为她可以抛下一切上路。
还记得上过热搜的56岁女子苏敏吗?
她逃离家庭开车自驾,收获了网友百万点赞。
这份说走就走的勇气和洒脱,令人由衷敬佩。
弗恩也是如此。
但,她们都是特例。
更多的是身心俱疲,却无法抽身的人。
是被过劳工作无尽剥削的人。
是被现代社会和消费主义绑定的人。
换个角度想,现在的人们,何尝不是在游牧?
只不过,游牧的场所变成了大城市的钢筋丛林、线上的电子荒原。
切断电缆,拔掉网线,云端的我们又该身归何处呢?
恐怕许多人,都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那辆「房车」。
在电影的结尾,鲍勃·威尔给了弗恩一个继续上路的意义:
「因为不会有最后的告别。我在这里见过成百上千的人。但我从不会说这是最后一面。我总是说我会在路上再见到你。而且确实会再见。无论是一个月或一年或几年以后,我会再见到他们。」
上路。
有时候不仅仅是为了答案。
也是为了忘掉问题。
自由地活一次。
鱼叔期待着,《无依之地》在不久的将来登陆国内院线。
到时一定要走进电影院。
感受这原始的自由,激荡的生命。
她是外国人
那是因为美国的油便宜
亚裔
人家是中国人好吧
拍美国人的故事都能获奖,严格来说已经是外国人了,顶多叫个亚洲人
不错值得一看
怀疑作者故意起这种标题勾引那些憨憨留言反驳[得瑟]
跟中国有关系吗 ?
请说亚裔!美国人根本不区分是中国的,还是韩国日本的!
无聊之作!
这是华裔。
没看过,不评价
是华裔吧,思想和手法很美国,已经融入欧美思想圈
好文章,可惜为了利益起了个很差的标题。信息量很大,每个人会有不同的收获。能让人感受到“道”的气息。
她好像是宋丹丹女儿
原来是黄皮白心人的大作,那是有很大可能得奥斯卡。得象卧虎藏龙那样才牛。
现实中,特别是中国,有多少人有勇气过这种游牧生活呢,也许很多人都幻想过,但是回到现实又走上了相反的道路,继续徐徐渐进,徐规蹈矩的生活[流鼻涕][流鼻涕]
切!这不就国内的三和大神吗
更关注 少年的你 今年能不能拿点什么,美国片不在乎了
是华人?还是中国人?
反正不认识!
外国人拿奖。。你凑什么热闹。。
现在大多数人都是被房子绑架了!为了买房拼命的工作加班,被房贷困在那个钢筋混凝土的城市里
哪个股票公司是做房车的,抓紧买哦[得瑟]
美国的奥斯卡也是美国奖项 针对于外国片有最佳外语片奖
咱也想四处为家啊,可咱买不起房车啊[呲牙笑][呲牙笑]
这种类艺术类的。我看不来,可能是我没艺术细胞。[笑着哭]
不要老是把长的像的都说成中国人,人家是美国人
华人。。。。。。
奥斯卡是美国人办的,除非导演是美国籍不然没机会拿奖,你们信吗?!
这样的片子,感觉脱离现实生活的人可以去看,我自己的生活已经很现实了,对这提不起兴趣。
中国才应该多拍摄这样的电影,少供养一些高高在上、贵得要死还毫无演技的“明星”!这样,电影才更能体现生活,更让人关注内心和生活的本质!另外,我觉得普通人未必比那些明星缺乏表现力!
垃圾小编
这种生活虽然不是主流,但也是不一样的烟火。看这介绍感觉片子拍的好深入,把流浪人的生活,内心的生活驱动力刻画的很深入。国内感觉很少有这种刻画深入的作品
不要说动不动说中国导演,要看国籍
扯淡的作者,这是个美国女导演,,只不过有一个中国名字,,,和华裔的身份而已,,,
哈哈,我只想说以前一个人很快乐,生了场大病,突然想结婚了
年老体衰了咋办?
小众
这电影能让人睡过去,吹的过份了
车谁来造,路谁来修。 劳动创造财富
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怎么拍的是外国片
导演是宋丹丹的继女。
说实话,这种电影一分钟都看不下去!
缅
一个美国人的事,和咱们有什么关系
人是美国人,别把香蕉人叫中国人好吗?!人家承认自己是中国人吗?像刘亦菲人都不说自己是华裔说是亚裔。
老夫聊发少年狂,开着房车去流浪。风雨无惧路漫漫,我心安处是归乡。
没有尼哥你想拿奥斯卡?开玩笑的,中国人或许会欣赏这片子,但中国人和西方人不一样有很深的土地情节,开放这么些年受西方文化冲击逐渐削弱的的土地,家庭,亲友文化,会出现些人受贫穷,疾病等各种问题影响生活的人单自由奔放愤世嫉俗永远不是中国人的第一选择。用词可能不对但是在想不着了,见谅
不用看就知道讲什么了,不买房就会老无所依
我就问问,圈内的女导演谁负责透
是不是拍过一个什么包宝宝。
我看这种片子肯定会睡着的
最佳女主不难拿,但是这个类型想拿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难。
麦克多蒙德主演的《三个广告牌》也是一部神剧,不亏是奥斯卡三冠王,演技炸裂![呲牙笑]
小众,文艺、记录,不够商业化,拿欧洲那些奖项没问题,奥斯卡悬
感觉跟荒野生存有异曲同工之妙
中国导演美国梦 质量好舔也没错
这个摄影的真实都比目前充斥在整个华夏影视界的特效看起来舒服多了。
奥斯卡是西方的游戏[吃瓜]
这个导演是宋丹丹的养女
这不是什么美国梦哪国梦的问题。做为成年人,我们并不比他们轻松,有几个人成年后不是这样?
时代车轮前进时甩出来的泥浆!很残酷但现实,承认这些才更人性!
奥斯卡现在也不行了[得瑟]
还没移民呢,是中国国籍。
美国真正在虚拟到虚无,很好。
公知最爱
这片国人欣赏不了!
有点像海上钢琴师(1900)和海边的曼彻斯特。这也是一种生活态度,人生本就形形色色。
华裔导演 和中国导演两个概念
愚昧无知。。 人家就是个美国公民[流鼻涕][流鼻涕][流鼻涕][流鼻涕]
不是华人,中国国籍
奥斯卡大热往往死得很惨[笑着哭]
我做不到,上有老下有小,责任在肩,负重前行!只希望祖国繁荣富强!老百姓也能平安幸福!
很好,虚无主义的作品,加油美利坚!!!忘掉问题,自由的放飞自我吧!!![笑着哭][墨镜]
什么东西听都没听过
没病没灾什么事儿没有,就贼快乐[笑着哭] 一旦路上病了,必死无疑[笑着哭]
只要沒拿奧斯卡就上不了國內院綫的,上了也只能是小范圍,這類型的片在国內受眾小,賣不了錢,發行方鴨梨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