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伙,央视新剧刚开播就“翻车”,原著粉怒打1星,气到爆肝

大卫的车库 2023-03-23 10:50:02

1984年的一部老影片《人生》,让高加林一角,活成了一代人的经典

片中那个面朝黄土、却心比天高的知青,让人哀其不幸时,亦怒其不轨。

他一手造就了巧珍的悲剧,让这个可怜的农村女人,投入了马栓的榻前。

可以说周里京与吴玉芳,都鲜活塑造出了路遥笔下真实的高加林与刘巧珍。

其实《人生》的潜力,早在1982年就被揭露了。

当年路遥这部中篇小说横空出世时,一再震惊了文坛。褒贬之间,成了读者心中的巅峰之作。

就连企业家马云都回忆说:

这是路遥创造的奇迹,而对经典的复原也让影片《人生》成为神坛之作。

它刻在了八十年代下全民的记忆点上,也斩获了2亿收视率。

经典就在于它不可以被随意践踏,可是近日剧版《人生之路》登入荧幕时,对经典的亵渎,一再让它成为了一部烂片。

路遥的成名经典之作《人生》,被疯改成比抗日神剧还狗血的情节时,会面目全非到什么地步?

经典疯狂亵渎、魔改至面目全非

提起路遥,就不得不提到《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不凡的我们。这部全景式再现城乡生活的百万长篇小说,一再入围“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更是两度被改成电视剧,收视率势如破竹。

后来《人生》横空出世,甚至被称作《平凡的世界》的前传。

可这部经典著作,被改编成新剧《人生之路》,却屡遭痛批。

它借《人生》的躯壳,蹭《平凡的世界》的热度。

经典的魔改,实在有诱骗收视率的嫌疑。

新剧《人生之路》开局,就是知青高加林(陈晓 饰)狂飙自行车,巧珍(李沁 饰)霸气开着四轮拖拉机追着高加林。

要知道,一个驴车为主的八十年代,自行车作为小资的产物,近二百元。

农民一年收入,都买不了一辆自行车,高加林居然还逆转为“飞车党”,那时候拥有一架自行车,和如今斩获一辆劳斯莱斯同样遥不可及吧!

剧中甚至开了慢镜头特写,一次次的镜头对准飙车,不免让人作呕。上一秒高加林还骑着自行车“大展身手”,下一秒自行车就坏了。

哪怕是高知林能买起自行车,可是那样飙车明显不是那个淳朴年代下会做的行为。

更离谱的是,巧珍居然开着拖拉机还追不上飙车的高加林,画面一度辣眼。

而且原著里的巧珍家徒四壁,倔强的个性纯粹是贫穷生活的造就。可到了剧中,却被魔改自此,开篇就成了陕北一代村子里致富的“带头人”。

不可否认的是,巧珍的家境,的确是村里的上乘,但也没好到哪里去。

所以说开拖拉机追人的桥段,反而有些过头了,这不亚于当代的农民,开着挖掘机回家的场面。

况且当时的好多生产队,根本卖不了拖拉机!那个年代下,也没有人会那么烧柴油吧!

更离谱的在于,剧中的巧珍,开拖拉机腿都翘起来了,实在不接地气。

不得不说,李沁活生生把一个温柔有灵气的女人,演绎成了一个土匪婆子,实在谈不上与路遥原著有关,更没有那种陕北农村的味道,或许玩的就是狗血?

如果非要说这部剧有诚意的地方,那就是主角们一个个黑黝黝的脸。不论是李沁饰演的巧珍,还是陈晓扮的高加林一角,都是扮丑扮黑。

可年轻演员们的气质,加上这黑黑的脸,实在让人糟心。

实际的巧珍,心底善良,长得好看又温柔,正如原著所说的那样:是一个金子一样的女人。

可在剧版的《人生之路》中,巧珍除了有张黑黝黝的脸,既不灵动也不美丽,瘦巴巴的身材、干巴巴的脸,这样的巧珍别说高加林不喜欢了,大家都不敢恭维。

而反观影版《人生》中吴玉芳塑造的巧珍一角,敢爱敢恨,却不乏有一丝柔情。

她娇羞的外表下,深藏着陕北女人的淳朴与矜持。

那样俊美又有正义感的巧珍,那种带点丰满却不肥腻的巧珍,才让人不经意地叹惋她戏剧化的悲剧结局。

所以说,对经典的塑造,从来不是说把农村人演黑,就万事大吉了。

黑从来不是农村人的代名词,而且能让人相信这个角色符合人物本身的,是演技,而不在于够不够黑,演的好比什么都强。

哪怕是,都与路遥笔下的那个任性,却又带点善意的姑娘截然不同。

她并没演出一个城市女孩的洒脱,反而狰狞的表情中尽显凶相,故作刁蛮的脾性,透露出过重的表演痕迹。

而且张嘉倪的白嫩肤色,也与其他几位“黑煤”一样的脸,格格不入。

这也是为什么大众心里更倾向于周里京版的《人生》,更怀念八十年代荧幕下的高加林与刘巧珍。

也难怪原著粉怒打1星,气到爆肝。

情节不符现实、“高加林”一再毁经典

《人生》这样一个马云都称赞的启示录,却遭受如此的疯改。

男女主不仅没有那种陕北一带的农村气息,反而还多了一份痞性。

而且这部剧,叙述的本来是陕北青年刘巧珍、高加林等人在十字路口下,跌宕不安却又不屈于命运顽强抗争。

可是这部剧,骨子里却更似一部偶像剧。

将视角狗血地对准了高加林、刘巧珍、黄亚萍的三角恋,反而失去了路遥小说中的那种精神内核,让原著《人生》的精气神全毁了。

经典转成电视剧,改编无可厚非,稍作夸张也可以理解,艺术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可起码这个源得先真实吧!

完全脱离现实,实在不顾原著党的感受,那只能被称作魔改了,比如剧中有关高考的情节。

光是教育局领导在动员大会上扇自己耳光,就让观众大跌眼镜,这比抗日神剧还来得生猛,比演小品的还浮夸的多。

八十年代初,高中尚且是两年制,根本没有剧中提到的高三一说。而且当时高考的题目,大多设定的是填空题、简单题,又怎么会有那么多的选择题目呢?

此外,当时确实有高考前的预考一事,但没有学校会挂那么多扎眼的红色条幅,更不可能有升学率一说。

要知道那个年代下并没有打印的条件,大多是用毛笔书写张贴。可是剧中的标语,明显是电脑制作而成。

不得不说,这部剧没有一处抓人的情节,更没有将人物能立起来的台词。

在影版的《人生》中,高加林为了不再面朝黄土,凭着另一个女人走入仕途。可之后走后门的事情败光后,他又再次返归村里,村里的人都对他这种抛弃的行为感觉不耻乃至厌恶。

可到了剧版中,高加林一再被捧上了高度。似乎这种以攀关系走出农村的知青,反而成了“奋斗”的标杆?

而且作为一部年代剧,一部谱写高加林在时代浪潮中不平凡的人生,年代感是首当其冲的,至少要有点面朝黄土的味道吧。

可这部《人生之路》,却在精致的镜头与场景下,丧失了一丝年代气息,光是时代二字它就没凸显出来。

而且县城里的中学,同学们还点着蜡烛,可高加林家中的一盏台灯,实在刺眼,七八十年代下不应该是煤油灯盛行之际吗?

不过这个剧组倒是精明,在海报中特意强调“部分取材于路遥的《人生》”,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样欺世盗名的行为,仅仅是拉了一波骂名罢了。

不仅是毁了一部经典著作,更是消费了路遥先生,于心何忍?

人们盼望经典,是对经典的致敬。而不是为了让这种无良的“资本”,以经典之名,行魔改之举,观众可不会买单。甚至将原著中的那种悲剧走向,逆转为几个人走出黄土、走向上海的风云史。

更过分的是,高加林一个人是普通话,其他人却是带有农村口音的方言,实在别扭。

就连他的性格也从昔日那个腼腆木讷的男人,转为一个活泼好动、又懂点人情世故的油腻男。

比如高加林跟着黄亚萍去看望她父亲时,甚至对答如流。可路遥先生笔下的高加林,不善言辞,在长期的贫穷下带有一种不可泯灭的自卑感,那也是一再让读者共情的点。

可以说影视版的《人生》,才是众望所归。广袤的农村映入眼帘,还原时代的同时,又超越了时代。

那个让人又爱又恨的高加林,那个不经意间就让人同故事里的巧珍共情,亦让人惋叹那个年代下,女人的悲苦命运、贫穷者的被替补的无奈。

1 评论: 7 阅读:1224
评论列表
  • 2023-03-29 03:42

    那不是农民一年都买不起自行车,是整个村一年的工分都可能不值一辆自行车……

  • 2023-03-24 21:42

    80年代有自行车,我71年,初中骑自行车

  • 2023-03-24 21:41

    80年代有自行车,我71年生,就是骑自行车上初中

  • 2023-03-24 14:49

    这不是个喜剧吗

  • 2023-03-24 12:49

    还可以吧,没看过原著,感觉还可以

  • 2023-03-24 10:57

    [笑着哭]这个剧就是个笑话。拍出来让大家找找,哪些是不合理的地方。

  • 2023-03-24 09:41

    只能给从未经过疾苦的少年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