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国人眼中的中国:难解难分的血与泪

白马过隙弹指间 2023-03-30 11:35:27

在中国众多周边邻国当中,蒙古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存在。

蒙古国世界排名第19位,妥妥的“中等国家”,但其人口仅为340万,且一半集中在首都乌兰巴托附近。

该国家矿产资源极为丰富,但经济落后,国内生产总值仅为150亿美元左右。

回溯过去,蒙古国与中国有着千百年的历史联络和恩怨纠葛。

半个多世纪之前,蒙古国与中国原本属于一家,后来由于特殊的历史与现实因素,双方才最终分家。

因此,中国在蒙古国人民心目中的形象矛盾而复杂。

一方面,双方有共同的文化渊源。同时,面对如此一个浩瀚大国,蒙古也时刻心怀警惕与不安。

双方难解难分的血与泪,也从历史延宕至未来。

为了与内蒙古相互区别,我们国内通常将蒙古国称之为外蒙古。

外蒙古背靠西伯利亚大平原,这片辽阔的土地一直被沙俄帝国所觊觎,但奈何中国在很长一时间里,都是东亚最强大的国家。

直到满清王朝覆灭之后,中国国内混乱,无暇北顾之际,外蒙古开始逐渐脱离中国。

二战结束后,出于复杂的国际国内因素考虑,在《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中,我们正式承认了外蒙古独立。

时至今日,蒙古人对于中蒙两国的特殊历史的认识心态,矛盾而复杂。

按照蒙古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其小学的学制为12年,6到11年级开设历史课程。

其中,6到8年级学习世界历史,9到11年级学习蒙古历史。

从他们教科书中对中国的描述,可以清晰折射出他们的中国历史观。

首先,为了将蒙古国从中国历史中割裂出去,他们在教科书中宣称自己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后裔。

蒙古国6年级历史课本中,就有一节将本国的历史追溯到了游牧民族的首个政权——匈奴国。

书中把匈奴、鲜卑、柔然等活跃于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都视为自己的祖先。

而中国历史的主体民族,居住在南方的汉族人在,则是他们的“敌人”。他们认为,蒙古草原原本就是水草丰美,牛羊遍地的风水宝地。生活在南方的汉族人,为了和蒙古人争夺可以耕作的土地,而不断驱赶蒙古人,最终霸占了蒙古人的土地,将其变成了种粮食的耕地。

对于中国民族象征的长城,蒙古历史书上是这样描述的:汉族人为了防止蒙古人报复和收回土地,用无数巨大的石头,垒成了很高的城墙,上面派驻士兵把守,将蒙古人挡在了北方。

其敌对之情,溢于言表。

对于中国的元朝历史,由于与蒙古历史的特殊关系,蒙古历史书上根本不承认中国元朝历史,而是将其列为了“蒙古史”——“蒙古帝国在蒙哥汗之后分为四大汗国,其中之一是大元国”。

对于蒙古人与汉人之间的关系,蒙古历史将蒙古人描述为汉人的“恩人”:蒙古人和宋人都经常受金人的欺负,最后,还是蒙古人集合各部落的力量,灭掉了金国,拯救汉人于水火之中。

不仅如此,蒙古人的足迹还遍布了欧亚大陆,开启了人类近代史上第一次全球化进程。

总之,在蒙古人的历史观中,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蒙古与中国不仅没有亲如一家,反而在多数时间里,都处于敌对状态。

在对近代史的描述中,蒙古人“仇中”的心态尤为凸显。对于近300年的满清中国历史,蒙古人认为是中国人“侵占”了他们的土地。

满清统治时期,实行了严苛的“民族隔离”政策。

他们将全中国分为了五大板块:以汉族人为主的“内陆十八行省”;满族人的发源地东北、蒙古人聚居的蒙古(包括内外蒙古)、维吾尔为主的新疆、藏人聚居的西藏。

在蒙古地区,满清贵族为了维护统治,严禁蒙古人与汉人交往,禁止蒙古人说汉语,学习汉字,汉人也不能擅自去往蒙古地区务农经商,蒙古贵族不得聘用汉人。

在统治政策方面,满族统治者表面上将蒙古人视为“同盟者”,但实际上却是处处猜忌、处处设防。

为了压制蒙古人的反抗意识,满族人采取了一系列不人道的手段。

有两个男丁的蒙古家庭,必须要有一个出家,有三个男丁的家庭,必须有两个出家。

在蒙古族社会中,僧侣阶层的待遇十分丰厚,大批出家的僧侣不从事生产,也不繁衍人口,其沉重的负担,最终都转嫁到了广大劳动人民身上。

不仅如此,为了限制蒙古地区的人口数量,防止蒙古势力坐大,满清统治者对蒙古地区实行了残酷的“限丁屠杀”。

在如此残酷高压的统治环境之下,到清政府灭亡前夕,蒙古地区的经济社会状况已经濒临崩溃。

不仅仅是官府,蒙古平民还时常受到奸商的剥削。

蒙古地区与南方汉人之间的贸易,则由那些与朝廷关系密切的晋商垄断。

因此,在农业和手工业极其落后的蒙古地区,物价高昂,人民生活贫困。

由于生活拮据,大量蒙古平民只能依靠向晋商借贷的方式维持生计,高利贷的盘剥让普通牧民的生活,雪上加霜。

这段历史,蒙古人至今记忆深刻,是他们“仇中”情结的重要历史渊源。

正是由于教科书所说的,在满清统治时期,遭受到的残酷统治,蒙古民族长时间都心怀怨恨。

外蒙古第一次独立之后,北洋政府曾派兵征讨。

1919年,北洋政府西北边防军司令徐树铮仅仅带了两个旅,一个团,不足万人的兵力,就成功收回了外蒙古。

对于这件事,蒙古国国家博物院做出了如此描述:“蒙古如此之少的人无法与中国人抗衡”。

对于徐树铮收复失地的行为,他们用的形容词都是“入侵”、“侵略”等负面词汇。

后来,由于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的腐朽无能,外蒙古地区再度处于事实独立状态。蒙古地区上层统治者开始大肆宣扬极端民族主义和“仇中”政策。

总之,在一些蒙古人眼中,无论是中华民国也好,中华人民共和国也罢,都事实上继承了满清政府的法统地位,都是曾经欺负过他们的“仇人”,他们似乎理所应当地把历史的仇恨,都算在了现在中国的头上。

从地缘政治现实来看,蒙古国的存在堪称“悲剧”。

蒙古国深居亚欧大陆内部,没有出海口,南北两个方向,被中国和俄罗斯两个大国包围,这两个大国综合实力在全世界首屈一指,蒙古只能是“小弟”。

在独立初期,蒙古国曾紧抱着苏联大腿,但苏联只是把蒙古当成了自家的牧场和矿场,并没有帮助蒙古发展工业体系。

苏联解体后,蒙古的工业发展一落千丈,他们的主要产业依然是畜牧业,丰富的矿产资源几乎是其参与国际分工的唯一本钱,以及进行国际博弈的唯一“筹码”。

由于各种因素存在,不管蒙古人是否愿意,中国始终是其最大的矿产业投资国和消费市场。

即便在2014年,中蒙关系一度紧张的时段,蒙古国超过80%的煤炭、铜精粉、铁矿石、石油、黄金矿等资源,都是卖到了中国。

中国人在蒙古投资,给他们带来了资金、技术、管理经验,雇佣当地人,拉动蒙古人就业,且严格遵守当地的法律,按时保量缴纳税赋,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帮助他们修桥铺路,建学校、修医院,时刻不忘大国责任与国际道义。

但蒙古人对于和中国的合作,依然存在着深深的顾虑甚至焦虑。

其实,小国对于和大国的合作,天然地带有不信任感和焦虑感,担心受欺负,这绝非蒙古专利。

独立之后,蒙古国逐渐放弃了蒙古民族的文化传统,走上了“斯拉夫”化的路子,甚至连沿用了800年的的回鹘体、蒙古文也不用了,转而使用从俄文演变而来的文字。

而我国的内蒙古地区则保留了纯正的蒙古传统文化。因此,在蒙古国看来,中国的蒙古族就是“离经叛道”的,如果不尽力抹黑之,其国家存在的文化根基合法性,或许也就不存在了。

历史的长河一去不复返,冷兵器时代已经春水东流,蒙古帝国的铁骑横扫欧亚大陆的辉煌记忆,已经不可能再重现。

和平与发展,合作与友谊,才是当今时代的之流。

对于蒙古国而言,放下历史的陈疴旧弊,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加强与崛起的中国的全方位合作,才能为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无限辉煌的未来。

0 评论: 0 阅读: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