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方面看,武术题材类电影,对传统文化和时代有何作用?

云娱 2022-10-17 17:08:36

武术题材电影对武术传统文化的弘扬

传统意即从过去延传到现在的事物。武术自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元素,从商周时期的御、射军事武艺到如今多达上百种的拳术种类。

武术的传统性在传承的过程中与现代文化的现代性不断发生碰撞与冲突,在向着主流价值观和主流需求的方向发展时,丢掉了不少武术原生性的传统文化,这其中既有封建、迷信等文化糟粕,也有弥足珍贵的武德礼仪。

有学者认为武术传统文化有着大传统与小传统之说,大传统代表的是正统、权威与主流文化,小传统则是民间社会通过口传和生活实践传承的文化,带有浓郁的民间立场与感受。

就“武术文化传统”而言,“大传统”对应的是尚武精神、崇祖敬师、仁勇信义等精神思想,“小传统”指的是民间武术社会中的习俗与信仰,包括民间武术的各种仪式、门派结构、祖师爷信仰、民俗武术等。

同时武术传统文化还具有多元化、民族化、技击化、内倾化的特征。武术题材电影通过对大小传统的武术文化进行“取其精华、弃之糟粕”,得以弘扬其中顺应时代发展的优秀武术精华。首先是对武术文化中“大传统”的刻写。

尚武精神是武术的精神内涵,从“民族精神说”的观点来看,尚武不是简单地指崇尚武力,而是一个民族或阶层敢于反抗压迫和抵抗外敌入侵的精神。这种反抗压迫和不公既体现为对封建统治、黑恶势力的反抗,也体现在对外敌外邦侵略的反抗。

第一,以国内本土背景下反抗暴政、暴行是武术题材电影的主打片,《功夫》《武侠》《一个人的武林》《龙门客栈》《少林寺》等等影片体现的既有对黑社会、杀人犯等施展暴行的黑恶势力的反抗,也有对代表封建社会暴君、暴政的朝廷鹰犬的反抗。

第二,以爱国主题下反抗外敌侵略的电影是近些年来武术电影的热门题材,如《叶问》《霍元甲》《黄飞鸿》《苏乞儿》《精武门》等电影体现的则是对压迫近代中国的西方列强的反抗。

其次在对武术文化“小传统”的刻写中。在对武术民俗、习俗的展现上,电影做到了尽可能的还原,其还原的不仅有传统武术开宗立派、收徒拜师的各种仪式,也有着中国传统的民俗体育。

如影片《师父》就描写了一个武师想要在一个陌生地方开武馆立自己的招牌就要接受来自武术界同行的挑战,这是自古以来墨守成规的行业规矩。同时还展现了师父收徒弟时徒弟行叩拜大礼、端茶敬茶的拜师仪式,以及徒弟要代替师父踢馆的门派江湖规矩。

在黄飞鸿的一系列电影中则是展现了中国传统的舞龙舞狮等民俗体育。如《黄飞鸿之狮王争霸》《黄飞鸿之铁鸡斗蜈蚣》中将传统的舞狮、舞龙与武打效果相结合,呈现出“舞中有武”的电影效果,让观众了解到舞龙、舞狮这一传统民俗文化。

武侠电影唤醒民众的侠义精神

侠义精神源于侠,侠的起源与“士”这一阶层的兴起有关。春秋战国时期,在诸侯混战的时代背景下,封建贵族阶层为保全自己的地位和利益,四处网罗贤才,礼贤下士广纳宾客,培植了大量的“士”作为家族武装力量,进而在社会上形成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养士之风。

以“士”阶层为主的侠客或成为谈判的后盾和保卫安全的侍卫,亦可化身为政治需要而谋杀君臣的刺客。如曹沫、要离、聂政、荆轲等侠客,以视死如归、重义轻生、锄强扶弱的侠义之举而在中华史册上留下了清晰的印记。

武侠电影是以侠客为核心,以宣讲侠义精神为目的武术题材电影类别之一。何谓侠?司马迁将“侠”的内涵提升至“义”的阐释提出了“救人于厄,振人不赡,仁者有乎;不既信,不倍言,义者有取焉”的侠义精神,使“侠”的存在真正富有了文化意义。

侠义精神实质上是中国传统道德中“仁”“义”“忠”“信”“勇”等精神的世代传承。除了“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仗义之举,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成等有担当、讲信义也是侠义精神的重要体现。

随着时代的变迁,“侠”已积淀为一种民族“集体无意识”心理,凝结为民族文化心理,其以超然的道义精神和崇高的人格境界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积极力量,促进中华民族复兴与发展的内在动力源。

金庸先生生前曾在一次演讲中谈到过当代人最需要继承和提高就是“侠义”二字,认为现在中国最缺乏的就是侠义精神。的确,当代社会中发生着诸多负面现象正消解着我们对侠义精神的向往,让我们怯于去效仿古时侠客的正义之举。

从早些年男子扶老人被讹事件再到去年的河北十七岁少年海边救人丧生却遭到被救三名女子的毫无感恩的冷漠态度,国人现在已经对“拔刀相助”的侠客作法有了后顾之忧,信任的缺失和不知感恩的冷漠让侠义精神找不到可以兴盛的土壤。侠义精神的出发点是非功利性的,是抱着对人民的热爱而站在济世救人高度下的不求回报。

庆幸的是,武侠电影发挥了其寓教于乐的功能,将对侠义精神的宣讲贯穿于古往今来历史中怀着悲天悯人扶危救世的侠者形象宣扬出来,用他们匡扶正义、无畏勇敢的行为来感染国人,给予他们勇于成为当代侠者的勇气,引领侠义精神与新时代核心价值观的融合,成为大众普遍接受的社会主流正能量。

正如金庸先生借郭靖之口说的:“侠之小者,锄强扶弱,匡扶正义;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鞠躬尽瘁”。

武侠电影的展开脱离不开“侠”这一角色,武侠电影中既有“大侠”者如守卫大宋战死襄阳的郭靖;抗击金人含冤而死的岳飞;为救燕国舍身刺秦王的荆轲;挽救民族尊严击败外邦的霍元甲。

“小侠”者亦有《功夫》中对抗黑恶势力的阿星;《龙门飞甲》中反抗朝廷鹰犬的赵怀安;《水浒传》中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的武松,这些侠者的所作所为出发点在于国家和人民。

其身上的侠义精神通过他们的英勇事迹而感染观众,引起观看者与电影人物达到心理上的共鸣,将自己代入到侠者的视角中,切身感受侠者身上的侠义精神,继而激发侠义精神在观看者身上的长存,潜移默化地改变受众的正义观和行为。

武侠电影发挥的是跳板作用,侠义精神不能仅存在于虚拟的影视表现中,电影作为大众喜闻乐见最接地气的艺术,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其正发挥着对侠义精神的正向输出,让仁义忠信勇等精神灌满神州大地。

0 评论: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