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未来能走多远,取决于父母的嘴:这些伤人的话希望你不常说

小鱼奶爸日记 2022-04-06 20:17:31

文|小鱼奶爸日记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赢在起跑线上,却忽略了,父母好的教育方式,才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线。

我见过一些富二代家庭教出来的孩子,嚣张跋扈玩世不恭,也见过普通农民养育出的孩子懂事上进。

尽管父母把经济条件看作教育孩子的重要因素,但事实上,决定孩子未来的不是父母的经济实力,而是家长的嘴和嘴里说出来的话。

从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开始,就无时无刻不被父母说过的话影响:宝宝不会说话时,听着父母说话的语气、神情,能做出相应的反应。

刚学会说话时,会模仿父母说过的话,等到长大可以沟通时,他的脾气秉性、沟通方式、接人待物等,都藏着父母的语言武器。

这种武器可能是温柔的,抚慰人不安的心灵。但武器也可能是锋利的,诛心不见血。究竟是哪种武器,就取决于父母和孩子的沟通方式。

孩子未来能走多远,取决于父母的嘴

纪录片《镜子》中,一个叫张钊的男孩异常叛逆,镜头前的他早恋打架带手机辍学,甚至把父母赶出家门,可离开镜头的他,是一个没有安全感、极度压抑的男孩。

张钊:我想去学校,想考大学,

张爸爸:骗人的,他根本就不想上学。

张钊:学校压力大、我有点承受不来,

张爸爸:这是找个压力大的借口,别人都可以,为什么你不行?

张钊:我想跳楼,

张爸爸:让你跳,你敢吗?

在张爸爸身上,看到的是对儿子张钊无处不在的打压和嘲讽,面对这一切压力,张钊发泄和反抗的方式,就是把父母认为他做不到、不敢做的“坏事”全做一遍,因此张钊才变成了现在这个模样。

或许张钊父母应该反思一下,在叛逆的儿子身上,是不是看到了自己的某些影子,又或者纪录片为什么叫《镜子》?

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就像照镜子,父母是本体,孩子是镜像,孩子表现出来的问题,都是镜子反射出父母的问题。

父母想要解决孩子的问题,更应该进行自我反思和教育

一位心理学家关于“心理暗示”做过一场实验:拿来两颗相同的绿植,放置在相同的环境下,工作人员持续对左边的绿植进行侮辱谩骂,而对右边的绿植一直褒奖夸赞。

实验进行了30天,一直被“恶语相向”的左边绿植竟然死了,而被夸奖的右边绿植生机盎然。

我们的孩子就和这些植物一样,经常被批评和打击的孩子,接收到的就是负面的暗示,这种暗示会使孩子情绪低落、出现自我否定,慢慢接近父母口中那个不堪的样子。

暗示效应就是如此,长时间的语言暗示,会诱导人按照暗示者期望的样子发展,而孩子心智不定,要比成年人更容易被暗示改变。

父母学会沟通、好好说话,孩子未来才能走得更远

儿童心理学家吉诺特博士认为,父母的预言会成为孩子的宿命。

往往父母告诉孩子是什么样的,孩子就真会变成父母口中的样子,给孩子贴标签、下定义、讽刺挖苦打击都会让孩子真的变成那副糟糕模样。

父母长期强调孩子的负面标签,在弱化孩子优点的同时也强化了孩子的短处。

因为在父母语言的暗示下,孩子会理所应当产生认同,本能逃避自己不被父母看好的一面,渐渐失去自己的闪光点。

比如父母经常批评孩子是笨蛋,孩子在遇到问题时不会想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首先想到的是父母的语言暗示,即“我是个笨蛋”,以此逃避问题。

这种语言上的打击暗示,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无能,越来越不自信,两者形成恶性循环,把孩子有无限可能的人生变得局限。

这会让孩子在未来面临机会时蹑手蹑脚,因为他们心中始终不相信自己能完成。

而越是被父母用语言打击的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问题越多,他们会自动将自己与坏孩子划等号,甚至主动靠近“坏孩子”寻找认同,很容易走下坡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家庭教育是教育的第一篇章,而在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便是来自父母的教育。

很多时候,父母情绪激动说出来伤人的话,会深深刺在孩子的心上,尽管事后有道歉,可刺拔起了,伤疤还在。

无论遇到什么,语言暴力永远都解决不了问题,只会让孩子和我们之间,有一条无法跨越的鸿沟,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给孩子积极的暗示,让他永远相信自己!

【今日互动】

在生活中,你是否受到过来自长辈的语言暴力,对你有哪些影响?

0 评论: 0 阅读:345